黄陂古色古香非遗榨坊博物馆 好油飘香400年

黄陂杨楼子塆榨坊

好油飘香400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德元站稳步子,摆动圆木,木楔被“钉”进缝隙,清亮的麻油开始一滴滴流入油罐……这场景,在杨楼子塆榨坊里,延续了400多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色古香的榨坊博物馆。
 

51岁的杨德元是黄陂杨楼子塆榨坊第十三代传人,也是一手打造杨楼子塆榨坊博物馆的农民馆长。他完整地保留了这一门古老技艺的全部过程,使这里成为湖北省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

榨房至今还在生产,不少人慕名而来买油,因为“吃着放心”。

榨房采用木质卧孔榨

离盘龙大道叶店公交站不到十米,有一座两层高牌楼小屋,匾上是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手书的“杨楼子塆榨坊博物馆”。走进去,就看到油缸、石碾、木质卧孔榨等物件。目前,这里院子的前半部分,主要建成一个免费的博物馆,院子里间则是继续使用中的榨坊。

杨家榨坊采用的是木质卧孔榨,可加工芝麻油、菜籽油(油菜籽)、花生油、茶籽油等。记者走进榨坊,满屋都是香味。杨德元向记者介绍了古老工艺的榨油法——

经过风车将轻瘪的籽粒和饱满的籽粒分离,将饱满籽粒放进锅中炒香、炒黄。再装入木质大桶焖籽,使其均匀受热。焖好的籽粒就可以上碾了。如果榨芝麻,可直接上碾,若是菜籽,还需先用石磨破籽。而后是蒸。大锅烧开水,上置铁丝网,再铺上干净白纱布,取适量碾好的籽粒,大火蒸熟透。再然后用纱布包好,用干燥的稻草包成圆形放进钢圈。用双脚踩压这个“稻草包”,压紧定型,制成一张“油饼子”。

制得数个油饼子后,竖着并排放进榨油机。最重要的工序就开始了。通过不断的撞击,让一个个木楔加进去,把油饼子挤压得越来越紧实,经过十多分钟不断增加木楔挤压,清亮的油滴开始从孔槽渗出,进入油罐。

杨德元试过,通过精加工,100斤芝麻可加工出48斤麻油,现代机器加工一般可达50斤左右,出油率差别并不大。

剩下的饼渣,可不是废物,而是上好的肥料,不仅肥力充足,还不生虫。于是他就把饼渣粉碎,零散售卖。这也是榨坊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榨房传人已到13

关于杨家的榨油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即1558年。

杨家祖上初是做行船漕运的,后来到“五世祖”杨叔春,公元1557年,他运送货物行船至盘龙城湖畔,突遇狂风暴雨,船只几乎倾翻。杨叔春敬香祈祷:若能平安到岸,当许神酒三坛,唱戏三本以酬谢。没想到,一会儿风平浪静了,可这时再看,货物尽失,只剩船尾一堆芝麻和菜籽发了芽。他认为这是上天的指引,于是后来就留在了杨楼子塆,开始从事榨油事业。经过几代人钻研,榨油技艺愈加精湛,油品醇香清冽,所产麻油曾为皇室贡品。

榨坊到杨德元曾祖父掌舵时,即19世纪末期,“春榨菜籽冬榨棉,夏榨花生和芝麻”,榨坊的麻油和其他油品行销甚远,多处开有分店。有人考证,当年发明武汉热干面的那家老板,所用的麻油即为杨家所出。而饼渣肥料也通过水运销往长江沿线甚至南洋(现在东南亚)一带。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黄陂盘龙城一带还流传过一句俗话,“养女不嫁杨家楼,白天种地晚上榨油”,可见榨油是个辛苦活,也说明杨家榨坊在这一带名气甚大。

榨坊传到杨德元这里,已是13代。杨楼子榨坊一度成为村里的产业,但后来经营不善就关了门,连机器都卖掉了。杨德元思前想后,自己借款,把杨楼子塆榨坊又开了起来,并把榨坊的工艺传承下来。杨楼子塆榨坊,成了武汉老字号里唯一保留至今的嫡传老店。

2006年,杨楼子塆榨坊榨油技艺被认定为武汉市级“非遗”,而后又被认定为省级“非遗”。2007年,杨楼子塆食用油获得第十六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并被评为中华民族特色食品。

如今城里人都跑来榨油

目前,杨楼子塆榨坊仍保留着古老的以物易物的方式,可以拿花生或者菜籽等原料来榨油。杨德元还会根据顾客要求,推荐更适合的油品,“比如茶籽油,其实就是咱们中国的橄榄油,营养很好,只是口味没麻油那么好。”

目前按相关卫生要求,杨德元也做了些改进,榨油车间每日清洁,进去时,需要换干净的工作服套上鞋套。不过他有更大理想,要建一个更大更好的榨坊和博物馆,真正把这门古老技艺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采访中,一位姓尹的先生介绍,自己是从光谷开车过来的,来这里买点油。问他感觉如何,他说,这还用说,肯定是觉得好才再来的啊!没有任何添加剂,吃着放心啊。这样的回头客,已多得让杨德元记不清有多少。

 
 

">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