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 责任 科学发展 中国博物馆的科学发展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推进博物馆事业的新发展,7月24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前去看望著名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并就中国博物馆的发展与苏先生进行了对话。

文化的东西无所谓接轨,只有嫁接,中国博物馆要走自己的特色道路

宋:中国特色的道路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是符合国情的。现在博物馆最要紧的是厘清什么是中国的博物馆,什么是中国的特色,什么是中国博物馆要走的道路。我们传统上把博物馆当做一个藏宝的地方、文物保护的机构,没有把它当做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来建。我们确实应该很好思考和引导中国博物馆走本土化道路的问题了。

苏:中国博物馆界主要是对自身的研究不够,我们要做的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我们现在的博物馆建设很多不是问计于民,问计于社会,而是问计于国外。其实,国外在这方面也不是很有办法。文化的东西无所谓接轨,只有嫁接,更谈不上国际化,否则到底是民族化还是国际化就容易混淆。

博物馆本身是外来的东西,需要本土化;建设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就要研究自己,研究中国的社会需要什么,问计于中国的人民,而不只是外国。中国急需自己的博物馆理论,如果依赖外国的理论,我们自己在理论上不能独立,博物馆的建设就缺乏基础,缺乏导向,这种倾向是很危险的。博物馆的路该怎么走、社会需要的是什么、观众需要的是什么,我们都还研究得不够。

宋:拿博物馆免费开放来说,是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的,走出了自己的惠及民众的模式,这也是中国政府和博物馆界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积极探索和突破。

关注社会转型期博物馆的社会责任

苏:我们国家在转型期,社会最需要的,从博物馆文化方面看,一个是道德,博物馆是科学的殿堂,有责任树立和培育科学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道德建设;一个是美育,解放前的老一辈博物馆工作者对美育是重视的,解放后相当一段时间忽视了,改革开放后才又开始重视,中国社会需要美,需要美育,需要培养人们的美感。博物馆需要在社会树立一种对美的追求。文物工作、博物馆工作在精神上是很崇高的,文物工作者保护的是最珍贵的东西。近些年,国家文物局在抓职业道德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文博界一直比较干净清廉。这个职业是与“真、善、美”相联系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把科学的精神传递出去,要培育道德,培育国人对美的感受,这样才是尽到了博物馆的责任。博物馆里有很多不道德的行为,例如在休息厅大声喧哗、打扑克,破坏博物馆内的设施等等。

由此我们想到,观众到博物馆参观质量到底如何,值得我们去思考。参观博物馆的质量由客体和主体两方面决定,一个是博物馆本身,一个是观众和社会,怎么认识博物馆?怎么使用博物馆?会不会使用博物馆?是不是迫切地想要到博物馆来?我们现在的很多博物馆在休闲方面做得很好。休闲不仅要有经济基础,而且要有空闲时间,还要有这种精神需要。“休息”与“休闲”是有区别的,一个是生理的需要,另一个是精神的需要。现在大人带孩子去科学博物馆休闲可以,但去历史博物馆怎么能是完全的休闲态度?这些方面也是中国博物馆界需要思考和引导的地方。

博物馆是科学的殿堂,更是科学精神的殿堂

宋:近几年,博物馆发展很快,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建设博物馆,在这其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博物馆建设发展中存在形式主义泛滥、速成建馆。纪念馆的形式主义更为突出,成了一个地方的建筑亮点、官员政绩的体现,有时甚至成了房地产的概念。很多纪念馆建在故居旁边,遮盖了故居本身的价值,很不协调。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是,在博物馆建成之后没有多少可展的文物。

另外,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关于河北“冀宝斋”民办博物馆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引导?现在这个领域越发复杂,包括制度缺失和建设滞后的问题都有,可能还有一些“左”的思想在作怪,认为发展就是好,但有些是背离了科学发展,才出现了乱象。面对这种局面,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苏:在过去,有什么样的藏品建什么样的博物馆,而现在是先建什么样的博物馆,什么样的规模,再看添什么藏品。一些纪念馆建完之后没有可展的东西,不在内容上下工夫,注重内涵,而是偏重于形式,甚至搞形式主义,建起博物馆没人去看,也没得可看。

我们国家正处在转型期,国家文物局近些年从经验管理上升到科学管理,抓博物馆定级评估与建设,走典型带路,引导博物馆发展,这方面成绩很突出,“抓两头带中间”在实际工作中也见到了实效,抓导向上没什么大问题,但有一些乱象,包括“冀宝斋”这样的博物馆,是反科学的,它扭曲了博物馆的科学形象,影响了博物馆的声誉。这样的博物馆可以说是伪博物馆。我们的博物馆缺的就是科学的精神,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虽有所好转,但还是没有根本改变。博物馆是科学的殿堂,更是科学精神的殿堂,博物馆如果不在社会上培育科学精神,那是失职。

宋:对博物馆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乱象,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举措。作为富有活力新兴的博物馆类型,民办博物馆、行业博物馆近年确实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有些行业博物馆,实际上仅是为自己的行业服务,某种程度上是为这个行业的宣传服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当前,对涉及行业博物馆之根本的概念界定方面研究相对缺乏。行业博物馆不仅仅要代表自己的行业利益,还应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否则就是走错了方向。

苏:鉴于这些情况,应更加重视博物馆注册,要符合有藏品、有专业人员、对公众开放这三个条件。而博物馆的评估定级等科学管理方法也对博物馆往什么方向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可以说,我们目前是对外国研究的多,对本国研究不够;博物馆速建的多,形式主义的要注意;博物馆发展导向抓得好,对乱象抓得不够。

宋: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要害问题。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