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胡同博物馆留老城记忆

笔者自东城区文委获悉,该区利用各个街道自身的资源,已经建设和规划了8个百姓身边的社区博物馆。老百姓走进胡同,就能看自己身边的故事。

“好!”“加油!”……循着声,推开史家胡同24号的大门,一座古色古香的两进中式小院内,旁边的还在装修,一群年轻人就在院当中玩着“羊拐”。深棕色的木色窗门和老北京特色的门墩、瓦当搭配,让人一进门就能感受到这座正在修建的博物馆的特色:胡同文化。

博物馆正在进行最后的布展阶段,却早有“住户”在这安营扎寨。“拔根”、“羊拐”、“挑棍”……这些带有胡同传统特色的游戏尚未开馆,就吸引了许多百姓推门参与。

出了胡同,顺着朝阳门南小街走不远,路西就挂着建国门社区博物馆的牌子。还没进门,就看见一群人手拿小册子走了出来,全是参加建国门地区寻访活动的。72,这项寻访活动刚刚启动,个人或者团体到社区博物馆拿着通关文牒,探访辖区内分布的10个古迹,还能兑换奖品。

“历史遗迹不仅仅可以在社区博物馆内看图文展览,还能根据手册找到原址,看看现在是什么样子。住了那么多年,还真不知道自己家一百年前原来这个样。”家住西总布社区的王凤如指着手册说。

笔者了解到,像这样开在百姓身边的博物馆,东城区已经有5家,还有3家正在建设、筹划当中。每一个社区博物馆都有自己的主题:东花市将原来聚集在此的老手工艺搬进了博物馆,“葡萄常”、绢人、料器等非遗作品一应俱全;天坛在金鱼池社区设立了老舍纪念馆,将龙须沟的故事娓娓道来;小到缠线板儿、糕格子,大到马车、织布机,凡是老北京人用过的东西都能在安定门的社区博物馆里寻到……这些东城地界上的历史文化,全都通过社区博物馆的形式保留了下来。

还真别小看了这些“社区级”的博物馆,里面展览的很多东西都是名符其实的文物。“这些文物,放在文物所的仓库里沉睡,不如让它们来到社区博物馆,让居民更近距离的接触它们,了解自己身边的历史。”东城区文委副主任魏瑞峰说,东花市博物馆内的镇馆之宝——“蟠桃圣会”的牌匾,就是从东城区文物所内借去的宝贝。

魏瑞峰告诉笔者,近年来,东城区依托博物馆学会,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建立专项社区博物馆扶持资金,采取政府投入、多方集资的运行模式,利用辖区内的资源,建立了以社区博物馆为载体的地域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目前,前门和东四地区正在筹备建设以前门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为特色的社区博物馆。建成开放后,东城区辖区内的社区博物馆数量将达到8家。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