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民办博物馆生存现状调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沙井蚝文化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悠久的蚝业文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1年8月宝安区领导参访翰熙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沙井蚝文化博物馆负责人向记者讲述沙井蚝乡民俗。

一些有始无终,一些仍矢志坚守

民间收藏,泱泱大军,因而有了越来越多的民办博物馆,它们与国有博物馆一道肩负着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重任。但民办博物馆步履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深圳这座经济走在全国前列的城市亦然。记者发现,在深圳在册的10余家民办博物馆中,已经有数家力不从心,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循着罗湖区北斗路,记者寻访2002年成立的深圳第二家民办博物馆——华夏英杰博物馆,但始终看不到它的身影。当记者向附近居民打听时,居民说:“就是那个书画博物馆吗?已经关门了。”记者随即拨打该博物馆的电话,负责人说,因为文锦综合楼整改,华夏英杰已没有展示藏品的馆舍了。

与华夏英杰博物馆缺少馆舍不同的是,位于宝安区福永街道万福广场旁的十里红妆民俗博物馆,则是随着十里红妆酒楼的不景气而关闭的。在十里红妆民俗博物馆所在的地方,记者看到“十里红妆酒楼”的字样仍然醒目,但二楼酒楼和博物馆的大门紧锁。这里的商户告诉记者,酒楼在,博物馆在;酒楼不在,博物馆也随之不对外开放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还有两家博物馆已经搬离曾经注册的地址,去向未明。2009年成立的望野博物馆因为收藏了大量珍贵的红绿彩瓷器,颇受媒体和收藏界关注,成立不久还曾携手深圳博物馆举办“精彩·中国——12—13世纪彩瓷的辉煌”展览。而另一家——水岩奇石博物馆2010年才成立,记者前往它曾经所在的宝安西乡盐田商务广场,同样是“朱颜已改”。深圳文管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博物馆都因为没有馆舍而在进行内部调整,有的还在寻找新的馆舍。

虽然几家寻访未果,但记者看到深圳依然有坚守13年之久的玺宝楼中国青瓷博物馆,这是1998年正式对外开放的深圳第一家民办博物馆,收藏了商周至元明清以来中国历代青瓷典型器物2000余件、各大名窑瓷片2000多件,还曾荣获“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称号,同时也是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依然坚守的博物馆还有钢琴博物馆。比起其他诸多民办博物馆,它或许幸运许多。因为博物馆所在的乐器城归馆主林晖翔所有,无需另付高昂的馆舍租金。钢琴博物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如此,博物馆每年也要支出很多资金用于工作人员的工资、水电费、钢琴维护等,且专业钢琴维护人员也很缺乏。

区级扶持已成机制

步履艰难挡不住收藏家办馆

“你方唱罢我登场”。无论有多少民办博物馆出现又消失,也无论经营民办博物馆是多么烧钱,这些都阻挡不了民间收藏大军创办博物馆的脚步,打消不了收藏家做文化坚守者的执著和热情。

2011年,深圳又有两家民办博物馆——当代名家文房四宝博物馆与翰熙博物馆在“张灯结彩”中加入了民办博物馆的行列。翰熙博物馆由投资方深圳市丹舟彤陶艺技术有限公司和一批收藏家组建,落户在127陈设艺术文化产业园。目前已投入近千万元资金用于租地、装修、管理等。按照文管办工作人员的说法,这算是有经济实力的。但丹舟彤陶艺公司总经理马学诗依然慨叹,目前每月最基本的房租、水电、人工、管理等费用支出就需20多万元,博物馆无盈利收入,靠的是该公司另外的经营收入。该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崔威也遗憾地表示,其目前他们的藏品还可以再建一个博物馆,现在的展品只是他们藏品的1/5。

尽管翰熙博物馆建馆以来都在烧钱,但它还是幸运的,因为至少它已经由管理部门批准正式成立。而在深圳,还有许许多多不在册的民办博物馆。例如,展示蚝业历史、反映蚝乡民俗的沙井蚝文化博物馆,弘扬紫砂壶文化的聚兴元紫砂壶博物馆等。

依靠自身的力量,并不是民办博物馆长久生存之道。深圳是否已经出台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馆?深圳文管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深圳目前已经组织起草了《深圳市鼓励民间收藏与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办法》,但仍在征求意见,且因为涉及到诸多部门、程序繁多,还未正式审批实施。

尽管没有政策依托,但深圳也曾经对较有影响的民办博物馆给予扶持。例如,玺宝楼中国青瓷博物馆就曾获罗湖区以及市宣传文化基金数十万元扶持资金用于馆舍修缮。不过,深圳市的这种资助还只是针对很有知名度的民办博物馆,并没有形成机制性制度。

尽管市级扶持政策还未出台,但记者了解到,深圳各区的扶持政策已经陆续出台,而且已经采取了实际行动。

宝安区文管办主任宁建文告诉记者:“宝安区对民办博物馆很重视,2009年就出台了《宝安区民办博物馆资金奖励办法》,鼓励和扶持民办博物馆。《办法》按照博物馆规模、藏品档次进行奖励,分3个级别,最高奖励50万元,其次是30万元、10万元。”

民办博物馆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没有盈利,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个人很难将这项事业长久坚持下去。宁建文完全理解民办博物馆的苦衷,他说:“民办博物馆免收门票,没有任何收入,还得支付场地租金、水电、人员工资等,每年的投入很大。”考虑到个人办馆的艰难,宁建文说,“现在,宝安区还计划修订原有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发动民间力量,另一方面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扶持。比如企业办馆,政府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但这些还处在商讨阶段。

与宝安区同样出台扶持政策的还有南山区。2010年,南山区政府印发了《南山区扶持非国有博物馆暂行办法》和《南山区博物馆接受民间办馆(展)管理暂行办法》,通过政府补贴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例如,钟表翡翠博物馆就聘请了珠宝协会作为专业的管理团队,每年约20万元的管理费都由政府补贴。

建馆,三思而后行

在深圳,我们看到已经悄然拉下帷幕的水岩奇石博物馆、十里红妆民俗博物馆、望野博物馆,也看到坚守如初的玺宝楼中国青瓷博物馆、钢琴博物馆、沙井蚝文化博物馆、聚兴元紫砂壶博物馆,还有序曲才刚刚奏响的翰熙博物馆……

 

因此,在采访民办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既失落又振奋。我们深深感受到,在民办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之路上有重重困难,但又充满着希望。

在深圳在册的10余家民办博物馆中,真正在开放状态的仅约一半。为什么?文管办工作人员道出了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收藏家在建馆之初就没有想好。要知道建博物馆是一个公益事业,他们不应该想着拿它来盈利。”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某些馆主的“没有想好”,或者因为他们心中另有盘算,所以出现了诸多民办博物馆的“有始无终”。当然,我们也无法否认,倾力办馆的馆主们心怀对藏品的热爱和文化坚守的责任,但奈何“力不从心”。

资金是困扰民办博物馆的一大拦路虎。谁都明白,投资民办博物馆是一个“无底洞”,如果不探索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仅仅依靠一位或几位收藏家的力量,即使有金山银山,早晚也会消耗殆尽。不仅是民办博物馆,即使是国有博物馆,都会遭遇类似问题。宝安文管办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博物馆虽然建起来了,但经费仅仅够发临时工作人员的工资,没有任何其他业务经费,导致业务功能无法开展,比如文物征集。另外博物馆还存在编制缺乏、待遇低等问题,因此招揽不到文博专业人才。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就面临着这种困难。”

据了解,深圳除了在册的10余家民办博物馆,还有诸多博物馆因为无法达到“具有必要的办馆资金和保障博物馆运行的经费”“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等审批标准,或者审批程序太过繁冗等原因,而处于没有身份的边缘状态。

据文管办工作人员介绍,自去年11月开始,广东省民办博物馆的审批权利已由省级直接下放到区级。这将在某种程度上解决民办博物馆审批程序繁冗的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数量越来越多的民办博物馆,当它们的生存问题还得不到解决的时候,在它们大张旗鼓的揭幕之后,只可能是无人问津的收尾。

民办博物馆如果仅靠收藏家的个人能力,免不了会“虎头蛇尾”。因此,个人投资建馆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量力而行。

让我们看到希望的是,在2011年2月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开展“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后,国内诸多城市都在逐渐形成“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规划”,探索民办博物馆的长远发展。而记者也了解到,在广东,政府还将在全省范围内对符合标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民办重点博物馆给予适当资助,推动民办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打造民办博物馆群落

——访深圳市收藏协会秘书长韩昌晟

据了解,深圳现有的专业收藏者不下万人,而且藏品丰富、品位高端。收藏群体也不仅限于知识精英层,而是扩展到了各阶层、各年龄层,民间收藏家建馆也屡见不鲜。但民办博物馆面临种种困境,如何得到长远发展?记者于近日采访了深圳市收藏协会秘书长韩昌晟。

倾力收藏 藏家成“强弩之末”

记者:深圳的民间收藏很活跃,收藏家办馆的热情也很高涨,你认为民办博物馆怎样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韩昌晟:民间收藏家从事收藏除了一种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人兴趣爱好。他们把有限的经济实力投入到购买藏品上,到后来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尤其是那些买了文物的收藏家,很难有经济实力再建馆养馆,除非有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做经济后盾。

目前深圳有10余家注册的民办博物馆,但已经有两家因为承担不了租金、缺少馆舍而关闭了。如果任由民办博物馆自然发展、纯粹民营,前景并不乐观。博物馆建设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公办民助或者民办公助的方式,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民间拥有无可比拟的 藏品资源

记者:民办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相比,有哪些优势?

韩昌晟:民间收藏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有很多收藏专家,藏品也很丰富。深圳不能与河南、陕西、山西等文物大省比,那些文物大省自然资源丰富,本地出土的文物已经很多,不需要再另外购买。而深圳地下文物资源相对较少,藏品通常需要通过调拨、购买或捐赠的方式才能得以丰富。深圳博物馆虽有财政专款购买馆藏文物,但程序非常繁多,添置馆藏过程非常复杂。

博物馆的吸引力并不在于馆舍是否富丽堂皇,而主要是馆藏文物的级别和多寡。政府建馆容易,但要把藏品丰富起来比较难,而民办博物馆则汇聚了广博的文物资源。

在藏品收购方面,民间信息非常灵通,而且收藏家出手快。据我了解,广东省考古人员加起来不到100人。而民间有广泛的渠道,可以收集到很多有价值的藏品。但民间很多大收藏家还不敢露头,怕藏品被没收。我认为,善意的所有应该受到保护。如果收藏家都把藏品窝在手中,不敢见天日,很多文物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就难以发挥很好的社会效益。民间收藏家建馆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给业内提供交流的平台,还间接防止了文物外流。

利用闲置房产打造 博物馆群落

记者:民办博物馆面临种种生存困境,如何破解?

韩昌晟:2010年国家文物局、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七部委联合颁发《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其中在第4条中写道:“各地可利用在布局结构调整后闲置的房产,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我觉得这一条很符合深圳的实际情况。

政府支持民办博物馆,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尝试。比如,成都市政府2003年为建川博物馆首期批地500亩,2004年提供5000万元资金支持,去年又增批二期建设用地700亩。但深圳的土地资源非常紧张,人均土地面积只有西安和成都的1/9,所以批地建馆非常难。而且批地建馆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博物馆利用批地作“他用”。

民办博物馆审批有多种条件,首先要有馆舍,馆藏品要陈列,管理人员、研究人员都要到位。因此,针对民办博物馆建馆难、养馆难、政府扶持难的突出问题,在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下,我认为,深圳可利用政府机构改革空置出来的旧办公楼,集中设置民办博物馆群落。例如有的机关已经搬到市民中心,办公大楼空置很多,设施齐全,甚至恒温恒湿,软件硬件条件都非常好,可以用10层设置20个博物馆,为民间收藏家提供馆舍。藏品由文物局、文管办、考古所专家统一鉴定评估,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管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民办博物馆的素质,还便于政府监管,解决民办博物馆馆藏自我评定藏品等级的问题,以及建馆难、养馆难、综合利用难、评审难、后续管理难等一系列问题。政府投入不大,效果却立竿见影,既便于参观,又能树立城市品牌文化形象。

“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把民办博物馆大楼竖起来了,20家博物馆有了,那30家、40家也就慢慢都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