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与博物馆立体联动 创新思维校内教育校外补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学生到博物馆参观,除了“到此一游”的欢笑,并没有记住展览内容;教师仅仅把课堂内容搬到博物馆,除了上课地点有所变化,学生并没有太在意授课内容……如今,中小学与博物馆的互动内容和效果,早已突破于此。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而通过中小学与博物馆的立体联动,这一主题或将有全新的阐述。


      校内教育校外补充

 

      我国悠久的农业历史、传统的农具和土壤标本,对于今天玩着电子产品长大的中小学生来说,似乎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如何拉近农业与学生的距离呢?

 

      “人人都需要的东西,却谁都不珍视。”中国农业博物馆社教部相关负责人坦承,“我们不能给学生讲大道理,也不能给把教科书挂在墙上,只有通过游戏的形式为学生普及一些农业常识和尖端技术。”

 

      这位负责人认为:“博物馆想要为学校服务,就需要了解学校教育的需求、特点,这样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才能把博物馆办成学生的社会大课堂。”

 

      走进中国农业博物馆青少年科普展馆(以下简称青少年科普展馆),一块仿真农田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块小田地,原来是孩子们进行插秧比赛的场地。据介绍:“在这里,很多城里长大的孩子第一次弯下腰去插秧,也第一次明白每个小秧苗之间要有科学距离才能茁壮成长。”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无疑可以让书本上的知识变得“立体”。

 

      仅凭语言描述和图片展示,生物老师很难让学生真正了解雏鸡孵化的过程,在青少年科普展馆的一面墙壁上,一个透视且立体的“鸡蛋”不断为学生演示着小鸡破壳而出前,每一天在蛋壳内的变化情况。

 

      在学校里,为了让数学学科充分利用社会上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数学教师黎宁颇费脑筋。“数学的新课程非常强调其应用价值,在生产生活中、社会实践中,如何挖掘这样的价值成为关键。”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黎宁发现中国科技馆新馆的“数学之魅”展馆非常符合学校的教育需求,内容既和课本有关,又是课本知识的延伸。“虽然场馆不大,但很多互动式的体验项目,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乐趣。”

 

      陈经纶中学选择几位数学老师共同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每个老师带领两三组(每组2-5人不等)学生完成选题。参观前,指导老师会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方向和搜集资料。到场馆后,学生根据研究方向进行试验、记录,并深入研究其数学原理。黎宁介绍:“学生会根据选题撰写小论文。一些学生会多次前往科技馆,以求把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弄明白。”

 

      学生自己有“需求”,他们的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自然就有所增强。据悉,作为该项目的成果之一“等比数列与分形”这一课题曾在2012年面向北京市的中小学进行了集中的项目展示和经验分享。


      创新思维促进馆校互动

 

      曾经,博物馆静静地屹立于此,等待对相关领域和展品感兴趣的公众前来参观。如今,博物馆被动等待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它们不断将自己的“精品”和“特色”推广出去。

 

      中国农业博物馆社教部专门为北京润丰学校的“小小农业园”提供技术指导。项目负责人介绍,“做农事园的孩子会有很多疑问,我们定期在学校进行农业科普讲座,等到秋天的时候还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种植经验的总结。”

 

      被推广出去的不仅是博物馆专业指导专家和展览内容,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研发课程同样融入了中小学的课堂中。

 

      开馆不到两年的北京汽车博物馆,将车与人、车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在公众面前,更开发出多种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特色课程: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工业设计)、环保教育(能源消耗、尾气排放)和安全教育等,主题辐射范围非常广泛。

 

      “润物细无声,我们相信这种细小作用可能使孩子终生受益。”北京汽车博物馆馆长樊维解释说,“如果来的一万个孩子中有一个孩子对机械着迷,进而转化为未来的专业选择和工作方向,那么都是有益的。”

 

      “孩子们,你们看到的轮胎是什么形状?有什么花纹?花纹有什么作用?”在老师的提问下,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附属学校低年级的小同学正在北京汽车博物馆上美术课泥塑轮胎。孩子手拿工具,准备用橡胶泥捏制他们想象的轮胎。

 

      樊维告诉记者:“针对小学生偏向形象思维,喜好动手实践的特点,我们推出了包括"汽车的色彩"、"制作心中的Dream car"等互动体验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汽车的造型变化与发展,同时普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知识。”

 

      针对初高中的学生,汽车博物馆还策划了包括“汽车未来畅想教室”、“汽车新能源科普讲堂”等活动,引发学生深入了解、学习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的知识。

 

      据记者了解,由助览员、讲解员和科普专员所组成的科普团队,和学校教师共同通过汽车博物馆的现有资源进行课程研发。车牌识别、治理交通污染……创新思维的碰撞中,一个个创新课程也由此诞生。

 

      为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一些博物馆特意制作了导学手册。中国农业博物馆的《追寻农耕足迹,感受华夏明文》、汽车博物馆的《车牌嘉年华》,都是容易吸引学生注意的小读物。博物馆的游览和学习效果,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增强。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