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博物馆“淡出”视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门外人群熙熙攘攘,老字号博物馆却“养在深闺人未识”。
 

老字号企业拥有企业博物馆,不仅能够宣传企业文化,还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延续品牌的活力。鉴于此,从2010年开始,同仁堂、盛锡福、内联升、张一元、瑞蚨祥等一大批京城有名的老字号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然而,两年多时间过去,有调查指出,如今老字号博物馆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

据悉,即便在游客众多的节假日,大多数老字号博物馆仍然比较冷清。另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日常维护费用居高不下,入不敷出让老字号博物馆的处境的确尴尬。

观众寥寥

“参观博物馆吗?您稍等,我把灯给您打开。”近日,有参观者来到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盛锡福3层的中国冠帽博物馆,发现1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内空空如也。见有人进来,管理员连忙招呼着要开灯。据其表示,该博物馆刚开馆,时间不长,位置又在3层,平时参观的人很少。“我们这儿平时半天也没有一个参观的人。”而为了省电,没参观者的时候,博物馆管理员通常会把照明灯关掉。

然而实际上,盛锡福中国冠帽博物馆里的展品并不单调,仔细看一圈下来,怎么也要半个多小时,但据近日采访过该博物馆的媒体报道,在采访的半个多小时里,没有人上楼参观。

受冷落的老字号博物馆,并非只有盛锡福一家。大栅栏内的内联升、张一元、红星、瑞蚨祥等多家老字号展览馆、博物馆同样门庭冷落。

盈亏自负

在当地媒体最近开展的一次随机调查中,受访的游客听到老字号店内还有博物馆时,绝大部分人都表示很有兴趣。既然民众这么有兴趣,为何老字号博物馆还会“遇冷”?

“主要是博物馆的日常收入很难抵得上它的追加投入。”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帽业专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据该负责人介绍,老字号博物馆都是免费对外开放的,所有的经营费用都来自于企业自身。

举个例子,盛锡福的“中国冠帽博物馆”建馆之初投入200万元,此后每年博物馆的运营成本将近100万元,而这些钱主要用在展品的更换上。除此之外,老字号博物馆的人工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换个思路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老字号博物馆都是如此“艰难”。据业内人士介绍,事实上老字号博物馆中也有运营状况良好的,比如北京珐琅厂的负责人就表示,该厂自去年6月建设的景泰蓝博物馆,在投入近20万元进行宣传后,目前每天都有团体前来参观。博物馆的负责人还表示,来参观的游客多数都会购买1到2件小礼物留作纪念。当前看来,该博物馆带来的收入已能满足博物馆的日常支出。

“其实老字号博物馆不应只是一个展览馆,还应该像是一个吸引参观者集体参与的项目。”北京工商大学一位商业专家表示,老字号博物馆应具备两种功能,一种是传播老字号企业文化的载体功能,另一种则应是吸引参观者的招牌功能,其设立和运营更应像工业旅游项目,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性,吸引消费。他介绍,在国外不少成功的工业旅游案例中,博物馆等项目不但没有成为企业的负担,反而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值得国内的老字号博物馆学习与借鉴。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