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宫当代艺术博物馆继续试展
游客慕名前往收获异样新奇与惊喜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北营村村民王福臣自费创办的民俗博物馆成为了城乡居民旅游的新亮点。参观者当中,既有附近农村的村民和学生,也有久居城市里的居民,节日里,大家纷纷相邀,或携儿带女,或结伴同行,或组团前往,别样的旅游目的地,让每一位游客收获了不一样的惊喜与别样的新奇。



“这里的每一件器物,都是我们以前没有或者很少见的,不仅汇聚了先人的智慧,也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今天,带着孩子来这里参观,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0月7日,来自邯郸市的李先生携妻子、女儿自驾来到肥乡县北营村“民俗博物馆”游玩。在民俗博物馆内,一件件跨越了2500年历史的编钟、陶俑、石器和一件件历经岁月沉淀的犁杖、蒜杵、陶罐等生产生活用具,让他们流连忘返,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时空的隧道。
这个“民俗博物馆”位于北营村村民王福臣的家里,分为古玩、石器、农具三大类,常年免费开放。走进“民俗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不高的廊阁,穿过廊阁,记者看到,院子中央盖有二层小楼,南面有一排厢房,北面是一个跨院,整个院子约7分地左右,院落里种满了杏树、翠竹、葫芦、兰花等各种花草植物。
拾阶上楼便到了古玩展区,上下两层的小楼房间里摆满了上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编钟、古剑、彩陶、兵俑等,下至民国的地契、茶壶、油灯等各种古玩器物和名人字画;下楼经过西侧窄窄的过道就是位于北跨院的石器展区,这里不仅有石碾、石磨、石槽等劳动用具,还有石锁、石墩、石锤等古人练武术用的石器,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农具展区设在南厢房里,有犁杖、蒜杵、陶罐、升斗、柳条干粮筐等不同时期的生产生活用具,以及部分古书、古钱币等。
“民俗博物馆”创办者、现年49岁的王福臣告诉记者,他是北营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平时就靠7亩责任田养家糊口,没有其他经济收入。虽然日子过的紧紧巴巴,但他却是一个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面对有着700多年悠久历史文化和纯朴民风的家乡,建一座民俗博物馆成了萦绕在王福臣心头的一个梦想。
为了搜集民间民俗器具,几年来,他跑遍了肥乡县、曲周县及周边其他县、乡、村,收集了大量不同时期的生产生活用品和民俗器具。同时,他还去各地民俗馆取经、交流。2010年1月份,在他的努力和社会各界帮助下,一个集古书、瓷枕、煤油灯、小石磨、古钱币等为一体的“私立民俗博物馆”终于建成了。
“我们这个民俗博物馆物品收集了从春秋战国到民国时期物件1200多件,自开馆以来游客络绎不绝。”王福臣说,特别是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人数更多,今天人数达到了400多人。
“今天我非常高兴,见到了以前没有见到过的东西,我感受到了先辈们的智慧。”今年12岁的留守儿童张晗尽管没有父母的陪伴,但学校组织的参观旅游活动,还是让小张晗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欢乐。
张晗的老师赵振乾告诉记者:“今天我们组织留守儿童来这里参观,一方面使他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快乐,另一方面让他们了解历史、珍惜现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与张晗和赵振乾不同的是,来自曲周县的李志超是慕名而来:“这个民俗博物馆办的确实不错,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回去之后,我还要介绍更多的亲朋好友到这里参观。”
王福臣说,民间的一砖一瓦、一锅一碗、一盆一罐的变化,都折射着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变迁,都是人类繁衍的基石和见证。他告诉记者:“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把这些民间物品保留下来,以民俗文化的形式,把先人的智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后人了解历史,汲取文化精髓,更好地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