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 文化“软实力”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全球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其藏品数量之多堪称人类历史之最。自1870年建馆以来,博物馆历经改建和扩建,今天,其主建筑面积已达8公顷,展出面积有20多公顷,拥有约300万件馆藏文物,时代跨度超过5000年,世界上任何文明都能在其中找到它们的杰出代表。大都会博物馆俨然成为表现美国文化“软实力”的地标性建筑。

大都会博物馆拥有的文化体量与持久生命力,并非自然得来,而是历代学者、商人和大众共同营建的结果。该馆第七任馆长托马斯·霍文所著《让木乃伊跳舞》一书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处于十字路口的大都会博物馆在改革中攻坚并取得成果的历程。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霍文这场号称大都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早已席卷全球,并成为当代人习以为常的博物馆“传统”,但在当时,却是人们眼中“不同寻常的麻烦制造者”。一言以蔽之,改革关乎技术更关乎推动其发展的思想,设计蓝图中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规划,都意味着对一种既有利益和思维的挑战与突破。

积极入世的博物馆价值观。

1967年,36岁的霍文接手馆长一职。此前,他曾在大都会担任过中世纪艺术部和修道院分馆的部主任,后来从政担任纽约公园管理委员会专员(霍文戏称自己为大都会的“房东”)。专业性的艺术修养和行政管理经验,再加上本人的创新个性,使他对一潭死水的大都会深表不满。所谓“一潭死水”,是指当时博物馆界久成风气、自外于社会潮流的“收藏+学术+展览”的运作规则。博物馆成为一小撮占据大量社会资源,却仅用于满足学术收藏、鉴赏和研究的高级圈。尽管没有明目张胆地排斥社会大众,但它精英化的品位却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其高人一等的姿态。在政治民主化、娱乐大众化的背景下,博物馆的这种定位不啻主动把传播文明的使命交与他人。长此以往,其存在的必要性将大打折扣。

据此,霍文提出了“博物馆是民主的接生婆”的主张,倡导“博物馆现代化=学术+大众”模式,吸引公众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来,实现学术与社会双赢共荣的目标。博物馆经营理念的转型,必然要求对展品的“收藏”、“保护”、“研究”上升到“表现”的高度,“努力传达展品自身的精彩,传达它们被创造出来的那个时代以及创造者们的激情。”而要点燃观者心中的“激情”,则务必以人为本,“利用所有可能的技术服务公共教育电子媒体讲座,新的灯光通过一切可以想见的手段,使不同年龄的观众,甚至在步入展厅之前,都能接受、并享受他们在博物馆的所见所闻。”霍文离任前策划的视觉媒体中心便是这一构想的体现,虽未能上马却为日后各种博物馆改革按图索骥的路线,影响深远。

霍文提倡的这种积极入世的博物馆价值观,必然与时代发生摩擦甚至激烈冲突。霍文为筹办各种主题大展全力发动广告宣传攻势,已为博物馆的“卫道士”口诛笔伐。展品方面,古典与“传统”之外,当代甚或“流行”亦忝列其中,这自然是犯忌,因为在高规格的博物馆展出在世艺术家的作品会人为抬高市场价格。更严重的是,这类当代作品所投射的个性色彩往往与时代主流不符,其时,越战、种族冲突、民权运动和美苏争霸正如火如荼地展开。1969年,在纽约史上最严重罢工风潮中举办的“我心中的哈莱姆”黑人艺术展,终于把大都会推上道德舆论的靶心。尽管历史还之以公道,其伯乐的眼光和睿智确乎举世无以匹敌,然而在当时,大都会却有着更多难为人理解的先行者的悲壮与孤独。

光影交错的成就与暧昧。

今天,关于大都会的旅游小册子通常会印上这么一句:“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背依纽约中央公园,闹中取静,环境幽雅”,仿佛大都会和中央公园如甜蜜情人般相依相偎。然而当年,中央公园却是大都会扩容增建的坚定反对者。后者宣称,大都会剥夺了纽约市民“享受草地和新鲜空气”的权利。我们应该庆幸中央公园的诉求未能成功,否则,作为今日大都会新“靓点”的雷曼馆(珍藏印象派大师名作)、赛克勒馆(安置埃及之外唯一一座古埃及神殿)、洛克菲勒馆(收藏非洲、大洋洲、美洲的文物)就不可能在霍文时代拍板、上马。尽管大都会在当年的地权争夺中胜出,却也折射出建设规划在协调各种现实需求和利益矛盾方面的瓶颈。

还有困扰非盈利机构的资金来源问题。美国博物馆大多依靠私人捐赠和政府拨款维持,但若想把事业做大做强,特别是征集珍贵文物和举办大展,光靠上述资金,以及各种基金拆借和临时筹款只能是杯水车薪。霍文实施了为当时主流意见所不容的市场化管理,把博物馆当成公司来经营,通过举办各种馆外业务赚取利润补贴馆内日常之需,如开设地下停车场,特许经营或独家垄断按藏品仿制的服饰、金器,邀请时尚明星为展览代言,通过公开拍卖或私下交易淘汰藏品,等等。霍文的试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使博物馆不再只是被动地躺在政府和阔佬身上等待支援,而是主动向市场出击,最大限度依靠自身化解资金矛盾。不过,市场化运作的底线一直含糊不清,博物馆究竟是文化的“珍贵记录”,还是“商品市场”、“证券交易所”?这确是霍文改革面临、并且也是留给后人的一大课题。

而藏品来源更具道德上的灰色与暧昧。事实上,较之通过合法手段获得藏品,霍文更津津乐道于那些未必合法甚至非法的藏品征集。书中涉及文物走私、贩卖、“镀金”(就是文物洗钱)的内容读来如同谍战片,娱乐和刺激味甚浓。霍文也不惮其中的伦理问题,自豪地晒出自己的光辉业绩:他欺英国议会囊中羞涩,把该国仅余的一座教堂诵经台买下;他请出总统“说服”墨西哥当局,将走私来的石碑予以“永久租借”;他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的空子,购得权利存在重大瑕疵的希腊彩陶瓶……尽管行文中不乏辩解,但笔者从一些资料中得到的印象却未必能为之“镀金”。而他沾沾自喜的背后,正是强大的美国政府在撑腰。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大都会的光辉也是美国国力的一个缩影。

发达博物馆的捐赠文化。

霍文改革归根结底,是在僵化的博物馆体制中盘活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但博物馆生存的大背景依然不变,如前所述,美国博物馆大多为私立非盈利机构,主要依靠私人捐助和行政拨款,因而博物馆募集款物的核心工作,便是发掘和跟踪那些潜在的财主,极尽所能,投其所好,“设套”让其出钱出物,或者允诺百年后将财货遗赠给博物馆。从这方面讲,许多博物馆不需要像大都会那样便能过得很好,但也正因坐吃皇粮而无法与之竞争。霍文改革颇具骨气的一点在于,他可以容忍财主们提出的各种条件,如冠名建馆、独门收藏,甚至制造税收漏洞用以逃税,唯独拒绝收藏不向公众开放的展品(哪怕再珍贵),因为这有违其“博物馆是民主的接生婆”的理念。

那么,阔佬们因何慷慨解囊,一掷千金地扶持博物馆?这主要归功于美国人的基督教价值观、重教育的传统和美国政治中的妥协模式。如卡内基、洛克菲勒等前辈大佬,信奉“尽其所能获取,尽其所能给予”,他们相信巨大财富留给子孙是祸不是福,而直接“济贫”只能蓄养懒汉,因而更乐意通过主办各种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培养社会人才,缓冲社会矛盾,使金钱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博物馆便是其捐赠对象之一。而政府则通过立法实施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更是从制度上对捐赠行为给予鼓励。所以,无论起因如何,本国文化并不源远丰富、又不巧只赶上帝国主义掠夺殖民地遗产末班车的美国,经由捐献而生的博物馆文化,反而成就了其他老帝国无法媲美的伟大珍藏,这是当年的卡内基们没有想到的。

霍文任内(1967年-1977年)大都会博物馆未能与中国建立联系。霍文曾借尼克松访华之机,致函周恩来和黄华请求主办中美文化大展,无奈当年气候尚未突破“乒乓外交”而至文化互访的程度。谋求主办世界各主要文明大展的霍文引以为憾,直到1981年,以苏州园林为模式的“明轩”在大都会落成,中美文明隔断多年后终于迎来了久违的亲密接触。这也算达成了霍文一直牵挂于心的一桩夙愿吧。

责任编辑:陈万贵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