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南海博物馆选址陵水 "海上丝路"跨越千年繁华

大海浩瀚无边,海中蕴藏的文物难计其数。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心的南海,水下文物更是丰富,这是海南一笔巨大的宝藏。随着三沙市的设立,潜藏在碧波之下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文化遗存再一次聚焦人们的目光,那些沉落海底的商船、跨越千年的陶器瓷片,与珊瑚礁融为一体。金饰铜钱正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清晰的见证物,它们以无可辩驳的真实存在,告诉人们“海上丝绸之路”曾经的繁盛,以及海南岛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补给站的史实。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汉代

从汉代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唐宋时期,往来于南海海域的中外贸易商船更加频繁,尽管其航线屡有变化,但海南岛已成为来往船只的避风港和中转站。

《汉书·地理志》卷二八记载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路线。“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今海南岛)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奈;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到了东汉,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进步与航运交通的发展,此时的船舶已有了远渡重洋的能力,除了海南岛西海岸是较为繁忙的海上航线外,随着地理知识的不断增长,古人的视野也随之扩大,开始知道在海南岛之南还有一大海洋。

据史书记载,从东汉开始,南海被称为“涨海”,并在东汉时杨孚所撰《异物志》和谢承的《后汉书》中有所反映。

出水文物见证“海上丝绸之路”

近年来,随着深海沉船打捞技术的进步,南海及其周边海域的沉船打捞更是屡有惊人发现,大批从这一海域出水的文物,揭开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秘密。

从1996年至今,海南先后7次参与对南海水下文物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获得文物约2万件。截至目前,海南已在16年间确认水下文化遗存122处,其中北礁沉船遗址、甘泉岛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光礁1号沉船顺利发掘出水。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南海沉船量为124艘,按船货平均运载量计算可达5万件,目前发现的沉船总量在不断增加,据国外数据不低于1000艘。通过对船载文物研究发现,海底沉船大多是从内陆或沿海出发,驶往海外的商船。

2007年发掘的华光礁1号沉船,经勘查,该船建造于南宋福建地区,船载文物绝大部分是青白瓷器间或有褐釉、白釉器,从产地上看均来自福建闽南一带的民间窑场,据此推断华光礁1号沉船是一艘古代贸易商船。该船满载着中国瓷器等货物前往东南亚或更远处进行交易。这些沉积海底的中国船货,无可辩驳地印证了中国人早在唐宋便活跃在南海诸岛。“海上丝绸之路”途经西沙的航线曾繁荣昌盛千余载。

海洋文化是海南最典型的文化资源特征

文化遗产保护正在为海南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目前,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建设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告诉商报记者,国家南海博物馆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将毗邻而建。国家南海博物馆选址在海南陵水县黎安港片区,将主要陈列展示南海水下考古成果。

王亦平透露,国家南海博物馆规划建设成为国家级大型海洋、历史文化景区,侧重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南海历史和文化遗产、南海沿岸国家的历史和人文及海洋生态、海洋资源等。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占地规模约100亩,将在今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工作。

王亦平表示,海洋文化是海南最典型的文化资源特征,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十二五”期间,海南将建设“国家南海博物馆”、“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以及“南海水下文物考古基地”。这3个机构建成后,海南将成为环南海或环亚洲先进的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所在地。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旅游正在成为海南旅游的新亮点,把海南建设成为海洋文物大省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