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强:挖掘传承 积极创新

导语: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形成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职能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访乾鼎老酒博物馆馆长罗强

中国文物网:(编辑 尉露)今年的博物馆日的主题口号是“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启示 新挑战”,您对这一主题是如何理解的?

罗强: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口号还是讲的是文化在创新,我们还在丰富博物馆的内容,还是在挖掘传承。像我们博物馆就是,也在积极的创新,主要是创新。

中国文物网:民办博物馆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作为一个民办博物馆的馆长您是如何维持博物馆的收支平衡,在办馆的过程中有哪些困境?

罗强:我们办馆的时间很短,现在还没有想这么多。因为我父亲他从70年代开始收藏酒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也是他的一个愿望,我们创办这个博物馆也没有想的很远。但是从开始建馆,本来我想我们那时候预计我们这个博物馆启动资金400万,包括盖楼和装修,这是很贵的。到了没开馆的时候,就遇到很多问题。

比如说资金,选址等等。后来我们就卖掉自己家很多的藏品,所以说可能也遇到过困难。但是我个人认为,包括我父亲认为还是值得的。这个困难已经过去了,现在,有很多名人,企业在关注并进入我们博物馆这个产业,而且我们计划要做个老酒俱乐部,还有老酒的商会等等。现在目标很大,文化也是在创新。但是我们敢于挑战,也有信心。

中国文物网:现在博物馆的增长的数量是比较快的,平均起来几乎是每天一座,当然民办的博物馆也不在少数,您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是不是数量越多越好,质量上也应该有些保证呢?

罗强:我个人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博物馆远远不够,所以说以现在的发展的趋势来看,博物馆一年比一年多,证明国大国强。在中国我个人理解,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是可挖掘的,是挖不完的。所以说任何博物馆,你比如说我们这个有陶瓷博物馆,有玉器博物馆,我个人认为我们中国老酒博物馆也应该多有。

因为中国白酒4000年历史,我们北京乾鼎老酒博物馆是首家,全国首家,这种博物馆多了,最起码可以更好的普及酒的知识,酒的文化。让中国人民可以了解中国白酒的变迁,酒标的变化,酒瓶的变化等等。所以说这种文化,我感觉还是太少。

中国文物网:据我所知我们中国有些知名的酒企业,在国际上已经是排名前三的,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地位,现在好多国立的博物馆也提出来,要和国际接轨。那像您这种私立的是不是也要和国际接轨,走向国际化呢?

罗强:你提的很好,我个人认为我们已经接轨了。像我们这儿开馆,短暂的五个月,德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包括俄罗斯,日本,所以这个团队我们每天要接待十几拨,二十拨,我们现在馆小,总共建筑面积是700多平米。

所以说接轨,从短暂的几个月已经把中国白酒推向了世界,也不是我们推向世界的,是我们在唐宋元明清,我们的祖先就把我们的白酒可以出去到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的丝绸等等,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白酒已经走向世界,我个人认为已经走向世界了。

中国文物网:我看到咱们这个博物馆是很有特色的一个博物馆,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这个博物馆吗?

罗强:我们博物馆现在从建馆那时候是1059个品种,经过这几个月的征集,全国各地的精品,我们现在将近1400个品种。所以现在还有几十个品种还没有上展柜。我们前期想的工作,可能是五年,现在可能用不了五年,也可能在年底我们所有的梦想都要实现。所以说现在文化对于全球人民,对于藏家,对于一个企业,对于官方非常的关注。

所以我们这一次,我们地区的书记,我们区领导,对博物馆非常关心,几乎就每一个礼拜我们都要一起谈一下。中国首家老酒博物馆肯定要创新,要展示包括服务也要跟的上,要零距离的跟老百姓互动。

中国文物网:博物馆日快到了,您这个博物馆有没有对大众推出一些文化活动?

罗强:我们这儿每年博物馆日,会推出一个活动,就是我们现有的一瓶康熙老白酒,我们特意做了一套康熙的服饰,配上我们请的演员,表演康熙爷敬康熙酒,游人可以到我们这儿免费品尝我们九几年,八几年,七几年的酒,都是免费品尝。以后这个项目会越来越丰富。

中国文物网:博物馆日即将到来,请您对博物馆的同仁,对博物馆的事业做出一个寄语。

罗强:祝愿我们全国博物馆越走越好,心想事成。付出多少得到多少,只要是用心没有我们过不去的坎儿。所以说我个人非常的有信心,我们全国的博物馆可能会越办越好,可能越走越成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乾鼎老酒博物馆馆长罗强

简介:罗强,汉族,1972年出生,祖籍河南。现任共青团地区工委书记、工商联主席、老酒鉴定专家、中国首家老酒博物馆------北京乾鼎老酒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