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博物馆如何走进春天?

随着民间收藏持续升温,我国民办博物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文物传承保护与社会文化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扶持政策不够明确、专业人才缺乏等影响,民办博物馆存在定位模糊、发展受限等问题。

日前,在西安举办的第三届民办博物馆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民办博物馆需加强自身“造血”能力,探索出更加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A

现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与民间收藏持续升温,我国民办博物馆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过程,进入快速与多样化发展阶段。据统计,经各地文物行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民办博物馆现已超过500家,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有的民办博物馆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出于公益考虑将私人收藏转化为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把自己多年的藏品与更多人共享;二是出于经济考虑将私有藏品公开展出,达到以藏养藏的良性循环;三是企业办馆,通过民办博物馆运营树立企业形象。

特色鲜明、门类丰富的民办博物馆,在文物传承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原真性保存了唐代“西市遗址”,为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模式;辽宁朝阳市德辅博物馆已被当地教育部门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每年有数万名中小学生在此接受历史知识教育。

B

问题:经费短缺 人才欠缺

2010年,国家文物局联合多部委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制定符合各地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措施和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民办博物馆,为民办博物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民办博物馆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扶持政策不明确、管理运行不规范、社会作用不明显等问题。

有关专家认为,民办博物馆自身应着力突破几个难题:一是经费问题。由于民办博物馆大多是由民间资本积累与个人收藏的形式转化形成,资金来源单一、经费短缺成为众多民办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难题。“大唐西市博物馆年度运转经费达到千万元。”该博物馆馆长王彬说:“资金不足是一大难题。”二是人才问题。受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及自身发展条件限制,很多民办博物馆在专业人才建设层面较为欠缺,影响健康发展。

C

对策:加强自身“造血”能力

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民办博物馆需要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径。

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秘书长高玉书表示,在争取政府政策与财政支持的同时,民办博物馆只有加强自身“造血”能力,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何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得到广大观众的欣赏和认可,是民办博物馆必须思考的问题。无论是深入社区还是出国巡展,民办博物馆只有针对自身特点,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文化产业,才能不断提升"造血"能力,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路来。”高玉书说。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