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期待再扩容 让博物馆形象更饱满

去年,通过拍卖、捐赠等不同途径,苏州博物馆征集文物、艺术品35件,成为新馆开馆以来征集成果最为丰硕的一年。

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时,旅法华裔画家赵无极的黑白水墨画曾为这个结合传统与时尚的独特建筑增添色彩。去年,赵无极又带着他的铜版画、插图画而来,第二次在苏州博物馆的现代艺术厅里办起个展。 7月21日,在这个展厅里展出过的6幅赵无极画作将正式捐赠给苏州博物馆,成为该馆馆藏 “宝贝”中的新成员。

“征集更多的文物、艺术品对苏州博物馆太重要了。 ”昨天,馆长张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苏州博物馆的藏品在3万件左右,达到陈列标准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要让走进博物馆的参观者能看到更多有价值展品,必须通过馆藏扩容来实现。

捐赠名录上有260多个名字

今年12月苏州博物馆将迎来建馆50周年的庆典。在这半个世纪里,从筹备到建馆,再到新馆建成开馆,很多热心人士把祖传或收藏的“宝贝”捐赠给博物馆,通过这个文化大平台展示给后人。“我们计划在50周年庆典前,在博物馆推出一个文物及艺术品捐赠名录。 ”张欣告诉记者,为了不疏漏任何一个捐赠者,博物馆的相关盘点已经进行了很多次,从目前排定的名单上看,已有260多个名字“榜上有名”。其中,有捐赠了“七十二状元扇”的著名画家吴湖帆,捐赠了宋代钧窑笔洗等一批文物的著名收藏家庞莱臣之子庞增和,捐赠一批家藏文物、图书的国民党元老李根源,还有仅一级文物就捐赠了31件的科学家何泽瑛,上世纪90年代初曾两次慷慨捐赠200多件珍藏文物的收藏家张宗宪,等等。很多社会知名人士、文化大家如顾颉刚、谢孝思、顾公硕、钱镛等也都是苏州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捐赠者。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苏州博物馆获得文物等捐赠较为集中的时期,不仅数量颇多,文物价值也较高。而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建馆、开放后,随着声誉渐盛,慕名而来的捐赠者也开始明显增加,其中还增加了“国际面孔”。

今年捐赠的形势也不错。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久前,经公证部门公证,苏州顾氏过云楼藏《七君子图》和《水竹幽居图》正式以捐赠的方式交由苏州博物馆收藏,使苏州博物馆的一级文物又增加了两件。如今,两度在苏州博物馆现代展厅办展的赵无极也选择以捐赠画作的方式,结缘博物馆,使该馆的艺术品收藏又上台阶。

馆藏扩容难度不小

“设施如此完备的博物馆建起来了,陈列品捉襟见肘怎么行? ”采访中,对“家底”了解得一清二楚的张欣说了这么句话。他告诉记者,很多展出的文物需要两三个月更换一次,既有利于保存收藏,又能让参观者能够看到更多展品,可从苏州博物馆目前的馆藏情况看,品相好、价值高的文物还不多,下功夫征集很关键。

据了解,苏州博物馆藏品的来源包括考古发现、获得捐赠、参与拍卖等。目前,该馆一年的文物征集费用是300万元,虽然这在地市级博物馆已算很高了,但还是不够用。以去年为例,苏州博物馆通过拍卖,共征集文物及艺术品19件,投入金额超过了500万元。张欣坦言,在拍卖市场上,像苏博这样的国有博物馆根本没有优势,一方面,经费投入有限,参与竞拍某一文物时往往有着明确的价格上限,过高肯定不跟进;另一方面,拍卖市场良莠并存,博物馆一定要瞄准珍品、真品,两方面放到一起,难度可想而知。

国有博物馆是“宝贝”好去处

“其实,一件‘宝贝’能够被国有博物馆收藏,就是一种价值的肯定。 ”张欣告诉记者,这是收藏界的一大共识,如何放大这种价值肯定的效应,是国有博物馆今后要不断努力的。苏州博物馆将“文物及艺术品捐赠名录”张榜上墙的计划也是有效措施之一。一份捐赠证书、在陈列品下注明的捐赠人姓名,再加上一份捐赠名录,无论是捐赠者、还是捐赠者的后人,都可以从中获得相应的价值肯定。

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国有博物馆都在进行着各自的尝试,像故宫博物院景仁宫捐赠文物纪念专馆就有一个“景仁榜”,刻着的是数百个新中国成立后捐赠文物者的名字。而像上海博物馆,建馆之初藏品不足万件,增加到现在的近100万件,其中有近1/10的馆藏来自于民间捐赠,如该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等。收藏家们世代相传的文物,为什么会捐给上海博物馆?上博的做法是“给捐赠者最高礼遇”。与藏家做朋友、关心他们的需求、尽力为他们解决困难等,上博在人情回馈上下足功夫。“我们也在尝试,比如我们会定期拜访捐赠者或者他们的后人,了解他们的近况,给予问候等。像已经捐赠了不少文物的张宗宪先生成了博物馆的顾问,通过在博物馆办展等方式,彼此的感情也在不断加深。 ”张欣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加大馆藏征集力度,博物馆还计划设立一个专门的文物征集部,不仅集中起有一定文物鉴赏力的专业人才,而且搭建起系统的文物、艺术品信息网络,让征集工作更有序、更深入。“苏州博物馆新馆专门设立了现代艺术展厅,这代表了新馆在形象定位上的一种取向。 ”在张欣看来,作为一家地市级的综合性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定位于历史艺术博物馆,在重视文物的征集、收藏与展示的同时,也不忘在艺术品领域扩大馆藏量。据了解,最近,苏州博物馆已开始与苏州的部分国家级工艺大师接触,有意收藏他们的作品。“这些大师的作品今天是艺术品,几十年、上百年后就是文物,而且也有着这个城市的独特印记,非常适合走进苏州博物馆。 ”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