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嫁给了南京博物院 南博纪念曾昭燏百年诞辰

对中国考古界来说,南京博物院已故院长曾昭燏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她终身未婚,将一生都献给了新中国的考古事业;她的生命很短暂,年仅55岁便以自己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年来,不少书刊在提到曾昭燏时,都是匆匆的一笔带过。时间转到了2009年,曾昭燏诞辰100周年,日前,南京博物院准备通过一系列活动来纪念这位杰出的女博物馆学家、考古学家。

一生都嫁给博物院了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告诉记者,1909年曾昭燏出生于湖南湘乡县,她的曾祖父正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曾昭燏天资聪颖,从小就具有“诗赋皆佳”的天赋。应该来说,曾昭燏出身显赫,作为一个世家女子,她却令人意外地选择了考古学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1935年,曾昭燏留学英国,次年获硕士学位。后来又往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实习,参加了柏林地区的田野考古发掘。“她之所以离开英国去德国学习,是因为当时夏鼐先生(考古学家)在英国学习,曾昭燏先生认为两人学同样的东西将来对祖国报效不大,于是去了德国学习近代博物馆学。”龚良说,后来曾昭燏在国内首创了博物馆考古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昭燏毅然回国,1939年2月被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聘为专门设计委员,后任代理干事、总干事。后来又历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院长。“上世纪50年代,曾有一位苏联专家善意地问曾昭燏先生,什么时候出嫁?曾先生回答:‘我早就嫁给博物院了。’”庄天明说,终其一生,曾昭燏都是在为中国的考古事业、博物馆事业奔波着,“她与李济先生编写了中国最早的考古学著作《博物馆》;早在上世纪30年代,在开展西南民俗调查时,她就提到了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作为一个女子,她奔波于田野间,主持了南唐二陵和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的发掘,十分不易。”据其侄孙曾宁透露,因曾昭燏终身未婚,按照其湖南老家的风俗习惯,家族中的孙子辈都称她为“爷爷””。

反对南迁要把文物留在南博

南京博物院的老大殿,仿辽式的建筑,作为南京博物院的标志性建筑至今接待着四方游客。“南博的老大殿是在曾昭燏先生的指导下建成的,当时很多人都是兼职,只有她一个人专职。她凭着自己的关系到处去筹募老大殿的建设资金。”龚良告诉记者,曾昭燏先生的服务意识非常强,她认为考古不仅仅是发掘,而是要让更多公众通过文物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当时南博老大殿还未封顶,她便开始办展览;甚至在抗日战争时期,南博迁往重庆李庄时,她也在当地的祠堂向公众展览文物。”庄天明提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曾昭燏虽然与国民党高层关系密切,但选择了留在南京,留在南京博物院。当时,南京博物院的大量文物被运往台湾。曾昭燏联合了郑振铎等文化界知名人士反对文物南迁,她致函筹备处负责人南京博物院理事会主任杭立武:“运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之后,万一有损失,则主持此事者永为民族罪人!”1949年4月,她又与著名专家学者联合写信,呼吁国民党当局把三批运台文物运回大陆。1964年12月,曾昭燏选择了跳塔自杀,以令人唏嘘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昨日,南京博物院纪念曾昭燏的《曾昭燏文集》中的博物馆卷、考古学卷已率先面世,近日他们还将举行“曾昭燏生平事迹陈列展”缅怀这位文博大家。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