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自然博物馆征集“镇馆之宝” “老宝贝”将“翻新”

在静静站立了近50年后,上海自然博物馆内的黄河象和马门溪恐龙终于不用再保持同一个姿势。记者昨日从“国际自然博物馆馆长论坛”上了解到,新建的自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将达4.5万平方米,其中3.3万平方米位于地下部分。其外部形态类似“活化石”鹦鹉螺,预计于2012年开馆。目前,新馆正在征集“镇馆之宝”,而黄河象和马门溪恐龙则将被“翻新”,以全新姿态出现在市民面前。

“镇馆之宝”或从海里来

按照既定的规划,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新馆定址在山海关路―南北高架―北京西路―石门二路围合的静安雕塑公园地块内。目前已经开工建设。

走进自然博物新馆,什么将是它最吸引人的展品?这是不少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不过,在介绍相关内容时,有关负责人还是卖了一个关子―――“保密”。

据了解,目前“镇馆之宝”正在全球征集中。“一部分已经到位,还有一部分仍在过程中。”上海科技馆研究设计院院长忻歌的话颇为“吊人胃口”。

不过,在不经意中她透露,新馆拥有一个地下二层至天花板高达36米的巨型展厅,届时将有非常夺人眼球的展品陈列于其中。而且,并非一定是陆地生物,“海洋生物也很有可能。”

“老宝贝”接受华丽变身

作为老自然博物馆的“宠儿”,黄河象和马门溪恐龙最为被人们所熟知。伴随着新馆的落成,这两样自然也要“搬家”。不过,在展品众多的新自然博物馆内,它们俩可要接受一番“整容”,华丽变身。

由于制作时间久远,黄河象和马门溪恐龙的骨架都是用石膏制成,显得陈旧不堪,而且只能保持一个姿势。但在新馆中,它们将“升级”成为全玻璃钢构造,更轻更坚硬,全身用钢架定型,造型上也会让大家耳目一新。

“也许会抬起爪子,做出捕食的样子,这样显得更为逼真。”忻歌表示,届时将根据情境的布置,来为黄河象和马门溪恐龙设计特别的动作。

拟尝试使用“会员制”

筹建于1956年的上海老自然博物馆是我国六大自然博物馆之一,其标本收藏量达24万件,居全国第二。馆内陈列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包括古动物史、古人类史、现代动物三部分,还有上海地区古尸展。其中许多标本为我国特产和一、二级的保护动物。

由于面积有限,绝大多数的展品在老馆内只能默默沉睡。到了面积扩大10倍的新馆,它们将有了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新展馆建成后,将会从藏品中选出1万件左右的展品与游客见面,其余的展品会在定期的活动中展出,也有可能在固定的展区滚动展出。

据悉,新造的自然博物馆无论在藏品的数量、科技信息传播的方式上都会有一定的增加和突破。并且会增加开放性实验室,让市民进入并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让科技更亲民。而在博物馆信息传播方面不单单是多媒体,也会引进更先进的科技手段,用更直接、新颖的方式将展出物品的信息、背景展现在游客们的面前。

另外,记者了解到,新馆可能尝试“会员制”的方式,和普通游客相比,加入俱乐部的会员将有更多机会看到更丰富的展品,能参观和参与一些较为简单的科研项目,甚至亲身体验科研试验的过程。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