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交织的壮美画卷

中南民大博物馆一角

昨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38名2007级学生走进该校民族学博物馆,上了专业课《民族学概论》的特殊一课。

任课教师柏贵喜说,把课堂搬进重新开放的博物馆,是为了加强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直观地向学生们展现民族文化的面貌。“譬如钻木取火,我们在课堂上讲过,今天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实物,更能加深印象,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经过两年修整、布展后重新开馆,全面铺开一幅由56个民族交织的壮美画卷。

博物馆从过去传统橱窗式的展览,转变为文物与多媒体相结合,使这里仿佛一个立体数据库,浓缩了各民族文化精华。大屏幕上,56个民族人民的笑脸灿如花开――这全是真人头像,用了3个月实地拍摄和收集;通过触摸屏,可以随时了解各民族的基本信息;对每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则被汇聚成采用多媒体感应技术的“书籍”,用手模拟翻书页的动作,便可逐页阅读屏幕上的内容。

各个展厅展出的实物,有的系师生们在田野调查中收集而来,有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征集。用土布精心彩绘远古神话的畲族祖图,承载着畲族早期氏族公社时期图腾信仰。蒙古族马头琴、瑶族军寮长鼓、苗族芦笙、黎族鼻箫,使观众耳边仿佛萦绕悠扬的民族音乐旋律。精美的刺绣,繁复的银饰,神秘的傩面,精巧的竹编,别致的服饰,展现了各民族人民精湛的手工技艺。土家族的织布机、吊锅、尖椒、腊肉,黎族的带把小鱼篓,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和民间智慧。

这座民族学博物馆可说是民族学的一个间接的田野调查基地。副馆长刘卫国说:“馆藏文物让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了。”

记者了解到,该馆珍藏的京族“绣花彩”服装、仫佬族的对襟绣花女服、黎族的刻木记事实物等,在各民族地区民间早已失传,甚至不见于当地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成为国内唯一。“三滴水床”用浮雕和镂空等手法,雕刻有土家族服饰、兵器、乐器、狩猎工具以及反映人类生殖崇拜的瓜果、花卉等,以及几十幅文化内涵丰富的图案,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人杰地灵,人寿年丰”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珍贵实物都为民族学书籍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注脚。

据介绍,中南民大的公共必修课《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将组织学生分批进入民族学博物馆参观,真实感受各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携手前进的团结与和谐。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