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交织的壮美画卷
中南民大博物馆一角
昨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38名2007级学生走进该校民族学博物馆,上了专业课《民族学概论》的特殊一课。
任课教师柏贵喜说,把课堂搬进重新开放的博物馆,是为了加强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直观地向学生们展现民族文化的面貌。“譬如钻木取火,我们在课堂上讲过,今天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实物,更能加深印象,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经过两年修整、布展后重新开馆,全面铺开一幅由56个民族交织的壮美画卷。
博物馆从过去传统橱窗式的展览,转变为文物与多媒体相结合,使这里仿佛一个立体数据库,浓缩了各民族文化精华。大屏幕上,56个民族人民的笑脸灿如花开――这全是真人头像,用了3个月实地拍摄和收集;通过触摸屏,可以随时了解各民族的基本信息;对每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则被汇聚成采用多媒体感应技术的“书籍”,用手模拟翻书页的动作,便可逐页阅读屏幕上的内容。
各个展厅展出的实物,有的系师生们在田野调查中收集而来,有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征集。用土布精心彩绘远古神话的畲族祖图,承载着畲族早期氏族公社时期图腾信仰。蒙古族马头琴、瑶族军寮长鼓、苗族芦笙、黎族鼻箫,使观众耳边仿佛萦绕悠扬的民族音乐旋律。精美的刺绣,繁复的银饰,神秘的傩面,精巧的竹编,别致的服饰,展现了各民族人民精湛的手工技艺。土家族的织布机、吊锅、尖椒、腊肉,黎族的带把小鱼篓,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和民间智慧。
这座民族学博物馆可说是民族学的一个间接的田野调查基地。副馆长刘卫国说:“馆藏文物让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了。”
记者了解到,该馆珍藏的京族“绣花彩”服装、仫佬族的对襟绣花女服、黎族的刻木记事实物等,在各民族地区民间早已失传,甚至不见于当地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成为国内唯一。“三滴水床”用浮雕和镂空等手法,雕刻有土家族服饰、兵器、乐器、狩猎工具以及反映人类生殖崇拜的瓜果、花卉等,以及几十幅文化内涵丰富的图案,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人杰地灵,人寿年丰”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珍贵实物都为民族学书籍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注脚。
据介绍,中南民大的公共必修课《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将组织学生分批进入民族学博物馆参观,真实感受各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携手前进的团结与和谐。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