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文字在这里活过来 世界首座文字博物馆

图为: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 范宁/摄

文字只能被岁月收藏,但是那些承载文字的器具,却可以陈列于一座博物馆。2009年11月16日,世界首座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揭开面纱,我省也借出一批文物,以及文物复制品陈列其中。本报记者趁在安阳采访报道曹操墓之机,拜访了这座中国文字博物馆。

一个“字”镇守甲骨文之乡

随着纠结的绳索被解开,历史滑入了利石锐刃凿刻出的笔画轨道。“天雨粟,鬼夜哭”,世界就这样被华夏民族收服在横竖撇捺中。一个“字”,记载了多少年、多少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这个“字”,现在就以篆体之形,高高伫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大门前,守望这片甲骨文的故乡。它背后的博物馆按殷商宫廷风格设计,像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住着文明的精灵。

放大的甲骨文模型陈列于博物馆前坪广场两侧,仿佛古老的仪仗;馆内大厅四壁高耸,上面写着汉字的各种形体,以及中国各民族的文字;五个展厅从甲骨文开始,历经金文、各时期汉字、简体字,直到电脑技术带来信息化的新时代。文物演绎着文字,文字诠释着历史。

文字在这里活过来

互动展厅是博物馆中别具一格之处,也是年轻观众聚集的地方。依靠现代技术,观众通过一块触摸屏,可以进行和文字相关的各种游戏、活动。这里有挥挥手就可以“翻页”的电子书,讲述文字发展的历史;这里有各种猜字谜、猜成语的电脑游戏,检测观众的文字水平;这里还有电子描红本,直接在显示器上练书法。“在这里,文字活过来了。”在玩猜成语游戏的观众小唐说,“文字变成了游戏,就不那么枯燥乏味了。”

荆楚文物惊艳照人

为了更好地呈现文字发展的历史,馆方在全国各地借来了一批文物,其中就包括荆楚大地出土的珍宝。记者看到,襄樊市博物馆藏的上鄀府簠、湖北省博物馆藏的曾仲斿父壶、楚屈子赤角簠,荆州市博物馆的秦始皇三十四年历谱简等文物都置于显著位置,号称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越王勾践剑,也在此展出了复制品。观众徐先生围着这把剑看个不停:“当时的制作工艺实在精美,复制品都这么漂亮!”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