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钟楼”博物馆开放 展示近千顶级珍品

李鸿章1888年亲书的“津海新关”木牌匾、我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查获的价格不菲的“走私”虎皮熊皮……昨天开始,位于广州市沿江西路29号的粤海关旧址“大钟楼”变身中国海关博物馆广州分馆,将试行在每周三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据悉,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海关博物馆,市民在广州就能够一睹近千件全国海关顶级珍品的真容。

展出近千件海关珍品

据广州海关方面的透露,从本月13日起,中国海关博物馆广州分馆将试行每周三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昨日适逢开放首日,记者前往粤海关大楼,在大门外保安亭处以身份证顺利换上一张免费门票后,再沿着花岗岩石阶走进这座将近百年历史、雄踞珠江边历史文物建筑。

中国海关博物馆广州分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海关博物馆,位于广州市沿江西路29号、粤海关旧址“大钟楼”内。博物馆内接收、保管来自全国的藏品七千多件,这些海关文物和展品展示着中国海关源远流长的历史。馆员韩帅为记者逐一讲解,“由于馆内空间有限,目前展出的展品有近千件。但这对广州市民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两三年之后,一旦位于北京的中国海关博物总馆开放,我们这里的很多珍品都要转移到总馆去,到时粤海关所展示的文物展品则只是以广东省的海关历史为主。”

真实还原民国海关报关场景

“从你走上台阶的这一步开始,你脚下踩着的,眼睛所看到的,手所触摸到的这座建筑的每一处角落,都是当年的模样。近百年来,粤海关在风雨中保持着原样,‘大钟楼’本身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帅说。在粤海关大楼的门口两边,分别写着“CVSTOM”与“HOVSE”,“在古罗马的字母里,‘V’与‘U’是相通的,粤海关是欧式的建筑,因此从设计到材料,甚至到题字,就渗透着欧洲的建筑风格。”

从一楼大堂转右进入另一处大厅,可以到达当年粤海关报关大厅,包括报关员候单室场景、旧时海关人员工作时的模型等,都如实展现出民国报关交税的情况。

走进博物馆,珍品不计其数:李鸿章亲书“津海新关”木牌匾(1888年),木牌匾上有李鸿章的亲笔题字,“章”字的最后一竖穿过了“早字”,李鸿章这一与众不同的题字被喻为“出头章”,还有我国现存最早的通关凭证——战国中期的“鄂君启节”、完整记载古代关津制度的文书凭证——张家山汉简“津关令”,特别值得一提的有我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还有查获的价格不菲的虎皮熊皮等,据介绍,完整的一套虎皮甚至可卖1200万元。

每周三试开放限员800人

据介绍,这次“大钟楼”只是试开放,目前公众假期除外,每逢星期三的上午9:30——下午4:00,将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开放的区域为大钟楼的1——4层博物馆展室及观众服务区。市民只需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领票即可免费进场。为避免拥挤,博物馆将视情况对观众实行分流进馆措施,每天限制观众为800人。由于最顶层的钟楼属于重点保护对象,在这次的试开放当中,不会对公众开放。

工作人员称,此前海关博物馆曾在2007年月12月28日建成开放,每逢周一、三、五,也接受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团体的预约参观,截至2009年,已接待国内外的参观团体和社会公众近上万人次。其中在去年国庆前夕,博物馆对社会公众试行开放2天,接待参观市民就达到了四千多人,甚至一些港澳人士也专门慕名前来,正是由于公众对“大钟楼”的钟爱,才促成了博物馆从今年起每周向公众免费开放。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