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昨起接受预约参观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昨起接受预约参观,全国首台360度气象播放投影仪落户于此。

古代人如何观测云雨?最早的天气预报源于什么时期?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制定的?这一切都可以在北极阁找到答案。3月25日,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建成开馆,这也是国内首家以气象历史为特点的博物馆。昨日,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正式接受团体预约报名参观,团体组织可拨打(025)83287148预约记者先期前往进行探访。

南京北极阁

是中国近代气象发祥地

说起南京的北极阁,南京没有人不知道的,它地处市中心鼓楼地区,与鸡鸣寺玄武湖连成国内知名的风景区。也有很多人知道这是江苏省气象台的所在地,但很多人不知道北极阁是中国近代气象发祥地,在中国气象届和世界气象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南北朝时,北极阁即建有“灵台候楼”,用以观天测候;明,洪武年间,在此建“观象台”,又名“钦天台”,既观气象又观天象;清,康熙皇帝第六次下江南,曾登台远眺,亲笔“旷观”;民国时期,卓越的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1928年在此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气象研究所。

竺可桢办公室就在馆内

馆藏殷代天气预测记录

一走进气象台大门,就能看见由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提写的“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的石碑,这就是气象博物馆室外部分的展区,置身于此,就如在时空穿梭中感受古人观天测雨、经历寒风炎暑一般。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并不是一个新建的博物馆建筑,就是建于1931年的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建筑群,建筑群本身就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由于一直用于气象研究场所,所以至今保存非常完好。“原来竺可桢的办公室就在这里,现代一批顶级气象学家,如涂长望、赵九章、叶笃正、陶诗言等都曾在此工作、学习过。”工作人员介绍。

馆内分古代气象、近代气象和当代气象三个主展区,每个展区都陈列着从全国各地征集而来的一些与气象有关的文物、文献等珍贵藏品,还制作了大量气象仪器和历史资料复制品,置身其中就仿佛在阅读一部鲜活的“中国气象史”。古代展区,墙面设计成石窟般凸凹的手感,透露出历史的沧桑感。

人类是从何时开始进行天气预报的呢?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置身博物馆你就会找到答案了。馆内陈列了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残片 (系仿制品),上面的文字中记载了 “殷王文丁六年三月二十日 (公元前1217年3月20日癸亥时刻)一次贞旬验辞”,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10天天气预测及其验证记录。此外,在甲骨文残片上还记录了古代降水、天空情况、风、雾等各种气象知识。

在古代馆,还有一个姜太公垂钓的模型,老爷子一副“愿者上钩”的自在样。姜太公和气象有什么关系呢,其中最早的节气系统就是姜太公创造的,那是在公元前11世纪,即所谓“太公之法”。但是与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不同的是,太公之法是三十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初版本,直到公元前131年《淮南子》成书时,二十四节气名称才完全定型,一直沿用至今。

北极阁近代走出7位院士

涂长望夫人捐出珍贵文物

1928年12月,中央研究院在北极阁落成使用,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研究近代气象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所以北极阁气象博物馆中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反映近代气象史的历史文物。在博物馆里,你不仅可以看到当年竺可桢先生使用过的眼镜和笔砚等物品,更可以看到气象研究所于1930年1月1日登载在《中央日报》上的天气报告,这可是第一次由国人自行发布天气预报:最高温度2.9摄氏度,最低零下6.9摄氏度,它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外国对中国天气预报的垄断,在中国气象事业史上意义重大。

包括竺可桢在内,北极阁近代一共走出了7位院士。在讲述7位院士杰出成就的文化廊里,我们见到了另一位在中国气象事业史上德高望重的先驱――涂长望先生。而博物馆里,有一件珍贵的文物,就是由涂长望的夫人捐赠给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的湿度表。

1934年,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硕士的涂长望先生接到竺可桢先生发来的短简,告诉他国内急需气象科研、教育人才,征询他是否愿意回国。尽管英国导师罗士培一再挽留,但涂长望先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 回国前,罗士培赠送了涂长望一个湿度表。这个像怀表一样的湿度表,涂长望先生一直放在身上。

去年,涂长望的夫人得知北极阁要建气象博物馆,便将这个珍贵的湿度表和一本英俄字典捐赠给了气象博物馆。

首次引进球形投影仪

360度播报世界各地气象

在大厅里有一处 “景点”很特殊,站在它面前,你仿佛置身浩瀚宇宙中放眼观赏我们的地球。这是一个位于展厅正中央的圆球,被称作SOS (球面上的科学)。

它实际上是一个大型360度视频播放系统,其原理是由一台计算机控制四台高性能投影机,通过将画面投射到直径为1.73米的球体屏幕上来呈现映像。

通过转动这个 “地球”,我们可以很直观地观察世界各地的气温、洋流、风、大气等活动的规律和历史数据,简直就是一部含纳万千数据的“气象字典”。

据介绍这是美国海洋及气象总局(NOAA)的专利产品。在全球共有47个,在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是国内首个引进的单位,在未来上海世博会中的气象博物馆也正准备安装。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