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市海盐博物馆是第一个“为盐立传”的吗?

读了《中国文物报》2009年11月11日第三版博物馆周刊《为盐立传——河北海盐博物馆筹建纪实》一文后,深为又一座海盐博物馆的诞生而高兴,深为一个县级市建成了这样的博物馆而钦佩。文中所介绍的这个馆的带头人魏兰香的事迹也很感人!然而,对文中的有些内容却不能苟同。

该文的一开头就介绍“我国……成为世界第一产盐大国,然而国内一直没有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产盐历史和现状的专题博物馆,直到位于渤海之滨的产盐城市——河北省黄骅市创建了河北海盐博物馆,才填补了这一空白”。我没有参观过该市创建的河北海盐博物馆,该馆究竟是否为“填补了这一空白”的“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产盐历史和现状的专题博物馆”无法做出断语,但就该馆的“海盐博物馆”这一馆名来看,要“全面反映中国产盐历史和现状”恐怕很困难。这不仅是“中国产盐历史和现状”要反映的内容很多,而且如果确确实实是“全面反映”了,那么馆名应为“中国盐业博物馆”而不是其他。再就反映海盐历史的“海盐博物馆”来说,浙江的舟山群岛上早就有一个侧重于反映海盐历史的博物馆。同样是产盐城市的江苏省盐城市在2006年1月份经国务院批准兴建中国海盐博物馆,该馆耗资亿元,并已于2008年11月18日对外开放。关于江苏盐城的海盐博物馆建成开放的消息,《中国文物报》也予以了报道。

还有,从报道的展览内容来看,要做到“全面反映”事实上也很难。这不仅仅是“展览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更是由于受到人们认识水平、视野的制约。也“以海盐为例”,报道中称“各地因地制宜地发明了砚晒、板晒、滩晒。比较典型的海南盐田村砚晒制盐、浙江板晒制盐、黄骅长芦滩晒制盐均被制作成场景”。了解海盐生产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在“盐”的王国里,海盐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海盐的家族中,淮盐又占据重要的位置。无论是生产区域,还是销售区域、销售量,都是浙盐、芦盐“难望其项背”的。史书载,由其产生的税收占国课的二分之一(有的朝代为四分之一)。淮盐生产分淮南淮北,以淮南为主。且有“南煎北晒”之说,即淮南为煎卤成盐,在明代有三十个灶场,清代也有二十多个。“煎卤成盐”这一制作海盐的方法与古老的“煮海为盐”之说一脉相承,是一种最为典型的制盐方法,而“板晒制盐”则是清代末、民国初的事。无“煎卤成盐”这一内容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