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杨凌开馆

什么是刀耕火种?哪种农具从汉唐沿用至今?我们日常所食瓜果蔬菜哪些来自国外?国内规模最大的农业历史主题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昨天在杨凌开馆,在这里你可以一日阅尽七千年农业变迁。

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国度,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辉煌的农业发展史。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按历史顺序,分为原始社会、夏商周、汉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六个展厅,通过800余件文物农具以及图文、雕塑等形式,展现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脉络。

走进原始农业展厅,迎面而来的是石器时代的农具,石斧、石镰、石铲、石锛等,造型朴拙,不一而足,这里还有距今7000多年的稻米,以及展现刀耕火种的情景雕塑。夏商周时期,青铜、铁质农具陆续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改造自然的利器,不仅如此,先民们还创制了沿用至今的“廿四节气”,甚至根据土壤及物产状况确定贡赋。

在汉唐厅当然要看构思精巧的曲辕铁犁、三脚耧车、龙骨水车,有些农具至今仍在部分地区的农田发挥作用。宋元、明清时期农业科技迅速发展,脚踏纺线车、织布机、牛拉水车、脱壳机、风车,令人眼花缭乱,惊叹先民的智慧。

令人感叹的还有中外农业交流,一看才知道,原来我们日常的瓜果蔬菜,那么多都原产于国外。汉唐时期,原产欧洲的卷心菜、豌豆、大蒜,中亚、西亚的石榴、洋葱、葡萄、茴香,日本的菊花、大麦,印度的黄瓜、棉花,以及非洲的西瓜、蚕豆、豇豆等,都相继传入中国;元明时期,美洲的南瓜、辣椒、向日葵、菜豆、番薯、烟草、花生、玉米、马铃薯、西洋参,欧洲的苹果、中亚的胡萝卜,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学校负责人表示,该馆面向市民开放,同时还可参观昆虫馆、动物馆、植物馆、土壤馆,系统了解农林科普知识。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