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博物馆铺上了故宫金砖

经过施工队两个月的施工,市民俗博物馆地面维修工程全部完成。今天起,百岁高龄的东亚旅社换上新颜迎客。和以前不同的是,这次换的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和北京故宫用的金砖一样。

民俗博物馆自建国之后一直是党政机关的办公场所,江苏省盐业局、市委宣传部、市残联、妇联、中级法院等十余家机关曾在此办公。虽说建筑整体风格未变,但地面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模样。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纪达凯介绍,“馆院内地面原来铺设青砖,由于砖的火候较低,加之去年冬天气温低,雨水多,很多砖已经冻酥了,每次扫地都是一层砖屑。为此,今年市民俗博物馆计划对院内地面进行彻底维修。”

此次地面青砖维修,施工队采用半封闭修复。在不影响二楼展厅的情况下,将把一楼院内、门厅、走廊的地面全部更换成与故宫制作工艺一模一样的金砖。按“以旧修旧”原样恢复1919年地方军阀白宝山所建的模样。

一提起金砖大家都会想起金灿灿沉甸甸的金块。昨天,记者看到了金砖的“庐山真面目”。乍一看,金砖通体漆黑如墨、质地坚硬、方方正正,除了形状大一点外,与其他砖看起来并无区别。拿起一块边角料握在手中,手感凉滑,分量很重,敲起来还有金属的声响。这种金砖当年可是只有北京故宫金銮殿上才铺的。此次维修共用金砖2500块,每块金砖40厘米见方,厚4厘米,10余斤重。

纪达凯说指着一块样品砖说:“这块砖重上百斤,相比之下,较地面使用的金砖工艺更好,由于价格太高,所以多用来收藏。”

金砖的制作工艺本身就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民俗博物馆在维修工程动工之前,工作人员就对金砖做了一些了解。据介绍,金砖的制作要经过取土、制坯、烧制、出窑、打磨和浸泡等主要工序,每道工序又包含几十道小工序,因此一块成品砖的制造工艺多达百余道。仅“取土”一项,就须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七道工序,耗时长达8个月。

在此之前,探洞取得的当地特有的“澄泥”还要在露天堆放一年,使质地变酥,成为“熟泥”。熟泥制成砖坯,要放在室内阴干两个月,不能晒不能吹,否则会开裂。干坯入窑,先用糠柴文火熏烧一个月,再经片柴烧一个月,棵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柴烧40天,才能窨水出窑。出窑后还经过打磨,就是在一个大水槽里用水边浇边磨光,最后用桐油浸泡,这是金砖愈久愈亮的关键。

纪达凯说:“金砖实际上是专门用在皇宫等重要建筑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因为是供皇家使用,质量要求又很高,所以这种砖的制作周期相当长。由于是纯手工制作,就是现在制作一块金砖至少也得半年以上。在故宫博物院,真正的明清金砖库藏也不过几百块而已,是真正的国宝。”

在铺设金砖时,可以看到不同时期铺设的地砖三层,有砖头的,也有水泥的。在靠近门厅的走廊下挖出了一些水泥方砖,砖头约40厘米见方。从水泥的钙化程度,以及施工工艺看,这些地砖是在建国之前铺设的。纪达凯说:“与此次更换上的金砖尺寸完全一样,工艺也很精湛复杂。”

此外,因为是传统建筑,一直没有现代的消防设施。作为供游客参观的公共场所,这次民俗博物馆在维修过程中还增加了消防池、报警器等设备。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