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即将开放,再现海门要塞风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记者昨日从该博物馆了解到,馆内布展已经结束,元旦前后即将面向市民开放。届时,百姓可全方位领略这个“海门古塞”,在时光回廊中感受“大沽烟云”。

据悉,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也是滨海新区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区政府十分重视对于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大沽口炮台的开发和保护,早已经列入了滨海新区“争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排头兵”的重点项目,通过新建大沽口炮台博物馆,大规模修复扩建炮台遗址,全方位展现这个“海门古塞”。

据了解,占地3585平方米的博物馆主要由展厅、临时展厅、放映厅、库房及其他附属用房等组成。市民可以通过“京畿海门”、“沽口御侮”和“国门沦陷”三大篇章,一起感受大沽口炮台跌宕起伏的历史旅程。

记者来到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首先就被其外观所吸引。整个博物馆就像一颗炮弹爆炸后的样子,以不规则状向四面散开,具有打破简单几何秩序性的强悍冲击力。触摸博物馆那锈迹斑斑质感粗糙的墙壁,立刻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那份古朴厚重。

博物馆外部就是屹立百年的“威”字炮台。据介绍,历史上大沽口炮台共建大炮台6座。除一门石头缝炮台外,其余5座分别以“威、镇、海、门、高”五字命名。后根据《辛丑条约》规定,1901年大沽口炮台被迫拆除。现仅存“威、镇、海”及“石头缝”4处炮台遗址。博物馆现存炮台是1997年由政府拨款修复的“威”字炮台,修旧如旧是为了保持大沽口炮台的沧桑厚重。它的几经兴废,向后人传达了“勿忘国耻”,牢记“落后挨打,科技兴国”的信条。

据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博物馆利用了立体、光、声、像等高新技术,让游客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当年的硝烟锋火。比如,在讲述大沽口炮台成为海防重地历史背景的“京畿海门”中,通过借助现代电子技术表现宋代黄河改道海河入海示意图,让人看到蔚蓝色不停闪烁的河流及渤海湾,形象而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大沽口位置的重要性。此外,清军使用的武器、大沽口南岸炮台出土的铁锹残缺部分和被毁的铁炮残块实物,都将让游客切身体会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博物馆展厅结尾部分那只预示“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大沽铁钟,给人以久久回味。这只因纪念抗击英法联军殉国将军乐善而铸的铁钟,曾悬挂于石头缝炮台,1900年被英国士兵作为战利品掠走,存放于朴茨茅斯,2005年7月20日,铁钟在流失海外105年后,由英国政府无偿归还,重归故里。(记者 李棽棽)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