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工业博物馆献"宝"记:文物就来自你身边

柳州工业博物馆从今年3月向全市发出征集工业文物的号召至今,已接到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各类工业文物,包括文献、资料、图片、照片等共3000多件。如今,一些大型的机械设备已经陆续转运至工业博物馆选址所在的三棉厂区,工业博物馆的建设正在一步步进行。

在未来的工业博物馆,大家将可以看到很多市民捐赠的工业文物。其实,这些东西你都很熟悉,很有可能,它们就来自你的身边,你的生活中。它们惟一特殊的是,作为记录柳州时代的证明,将永久陈列在工业博物馆。

潘宏忠:镜头记录柳州工业30年

71岁的潘宏忠是柳州日报社的一名老摄影记者。上世纪70年代,潘宏忠主跑工业线,一直到2000年退休,他用相机记录了柳州工业发展的30年历程。听到柳州筹建工业博物馆的消息,他无偿捐出了自己珍藏的两百多张反映柳州工业生产生活的老照片。

潘宏忠还记得,自己采访的第一个工厂是柳州市糖果二厂(广西金嗓子集团的前身)。那时文革刚结束,厂里十分困难。当时厂里生产果冻、泡泡糖和其他普通糖果,都是手工操作。由于资金缺乏,产品单一,遇到许多困难。但厂长江佩珍一直都很乐观,向上不断争取领导支持,对下鼓励广大职工充分发挥积极性,糖果二厂从困境中一路走了下来。江佩珍在生产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在生产方向上总琢磨推陈出新,因此容易出新闻,潘老也喜欢往那边跑。上世纪80年代初,他拍下了糖果二厂涂层巧克力系列产品上市新闻发布会等该厂发展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图片。80年代末,糖果二厂跃进全国十大糖果厂之列,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前茅。90年代,该厂转型生产金嗓子。2001年,广西金嗓子集团成立。多年来,潘宏忠用镜头记录了一个女企业家的成长历程,也留下了柳州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80年代,是柳州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段。潘宏忠印象最深的是与同事一起去采访“过亿元”企业,当中就包括当时被称为“八大金刚”的双马电器、开关厂、牙膏厂等企业。在这过程中,潘宏忠最自豪的作品是他记录下的柳微第一代产品生产线:80年代初,在没有冲压床等大型生产设备的条件下,柳州工人仅靠着敲敲打打就生产出柳微第一代产品,实现了零的突破。“当时,车间里好几百个工人干得热火朝天。对于从自己手里出来的产品,工人们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坦言‘干活很累,希望能有先进设备替代他们的手工环节’……”对当时采访的情形,潘老记忆犹新。由于柳拖到柳微转型的路子对头,微型车的销路迅速打开,仅过了几年,厂里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设备就不断更新,再也不需要工人像以前那样敲敲打打了。到了现在的上汽通用五菱,各种数控、精细设备更加让工人“轻松”,但同时对技术的要求也提高了。

90年代,潘拍下的许多照片体现的都是一些过去的名厂“夕阳西下”的照片和兼并后的“重生”。现在,他还牵头柳州市摄影家协会老摄影家分会,带着一帮离退休老人继续用相机记录着柳州的发展轨迹。

姚得德:一瓦一罐亦为“宝”

今年3月23日,柳州工业博物馆工程指挥部向全市发出征集工业文物号召的第二天,市民姚得德带着一块瓦和一个瓦罐来到工业博物馆筹备处献“宝”。瓦是常见的机制红平瓦,瓦罐也不起眼,但姚得德却认为,这两件东西甚至可作为未来工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关键就在于它们身上都烧制有“柳州市砖瓦厂”字样。据了解,柳州市砖瓦厂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是柳州解放初期,战后重建需要大量的砖瓦等建筑材料,政府在靠近窑埠码头的地方兴建了柳州市砖瓦厂,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柳州的第一家国营建材企业。而如今工业博物馆选址的原三棉厂区,正好是原来的柳州市砖瓦厂所在地。姚说:“这一瓦一罐东西虽小,但代表了新中国柳州工业的起步,而且可以作为工业文物回到当初生产它们的地方,意义更加特殊!”

对于这一瓦一罐来龙去脉的了解,姚得德有着一般人没有的“优势”。原来,姚的父亲就是当初柳州市砖瓦厂的工人,而瓦罐是当时厂里食堂用来给工人蒸饭的。从父亲传到姚手里,瓦罐仍在发挥“余热”——在捐赠给工业博物馆前,姚还用它来当盐罐。对于红平瓦,姚也从父亲那里了解了很多相关历史:由于红平瓦硬度大,对泥土的粘度也要求高,因窑埠一带的泥土供应不够,政府之后又在白露村开办白露瓦厂,在西鹅乡开办和平瓦厂(后更名为“东风瓦厂”)。姚的父亲当时就是各种瓦模的制作者之一,所以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有字的红平瓦,当成是对父亲经手过的手工艺品的收藏。他注意到,自己所住的北站路和跃进路一带,很多老房子和企业厂房都是用的红平瓦。因此,每当有地方拆房子,他就以“家里柴房补漏”为名,进工地专找有字的红平瓦,经常会有收获。

在他捐赠的物品当中有一套1976年发行的“广西工种粮票”(1斤、2斤、5斤、10斤各一枚),票面上选用了两幅票图。姚介绍,其中,1斤、2斤票面上图案是一名妇女驾驶一辆丰收37型拖拉机,用放大镜看,机身上还有“柳州拖拉机”字样;5斤、10斤票面则是一幅纺织厂生产车间的场景图,有人说是“南棉”(南宁市棉纺厂),但从发行时间和棉纺厂投产时间来分析,此图应为柳州市第一棉纺厂。“柳州工业一直都是广西的骄傲,从这些历史的物证就可以看得出来……”姚得德已先后17次向工业博物馆捐赠了百余件文物,他表示自己现在还在到处搜集记录柳州工业的物品,一有收获就继续捐赠。

唐超俊:废旧堆里淘“宝贝”

唐超俊向工业博物馆捐赠的各类文物超过300件,是市民当中捐赠数量最多的。从1994年起,唐就收藏票证和文革物品。他收集收藏品的主要渠道是废旧摊。多年来,他收藏的东西在家里专门有一间屋子装得满满的,成了他的私人“博物馆”。他收藏的票证,除了大家熟悉的粮油票、旅游门票外,还有此次捐出来的柳州市公私合营时期的马车票、过河票、过桥票等。他收集的柳州烟标,从解放前到解放后,有数十个品牌,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很少有人听说过的。解放前,柳州主要烟厂如中亚(“王子”)、中孚(“光明”)、广全(“孔雀”)等,到解放后的“红塔”、“大金狮”,再到“新世界”(抗美援朝时期)大联环、君得利、百乐汇、飞虎,再到现代的甲天下、龙城、红灯等常见烟标。“烟标上印刷的从公私合营柳州卷烟厂,到广西省柳州烟厂,再到中国烟草总公司柳州卷烟厂,广西甲天下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不同称呼,可以看出柳州卷烟厂的发展历程。”唐经常把自己收集的烟标和商标当成研究的对象。

“每一件东西背后都有一段历史……”唐对刻着历史印记的物品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一次,他在一个废旧品回收摊上看到了一份1958年的柳州炸药厂(后更名为二化)选址报告书,上面有原柳州市委书记萧寒亲笔签发的字迹。他当时眼睛一亮,如同找到了宝贝,以1块钱的价格买了下来,此次亦在捐赠之列。

此外,他还对不同企业函头的信笺很感兴趣,这次义工捐赠了40多个不同企业的信笺,其中很多是文革期间的。一天,唐在废旧堆淘信笺时,发现了一份1960年“拉堡红旗农民公社用笺”的公文,是开往“河南酱料厂”的介绍信,内容为请求支援豆酱、辣椒等调味品,并盖有公章。这份东西顿时被唐奉为“至宝”:“这封介绍信反映了当时的困难时期,柳州很多地方的生活物资缺乏。”

梁晨峰:自己发明的也是文物

前不久,柳州工业博物馆筹备处收到了两件特殊的设备:一台“竹接轻便车床”和一台“轻型手压扁钢切割器”(均为缩微版),这也是首次有市民将自己发明的东西作为工业文物捐赠。其中“竹接轻便车床”通电后还可以使用,这让工作人员大感兴趣。

这两件设备的发明者梁晨峰是广西区三建公司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1985年,仅有小学文化的梁晨峰从贵港来柳,招工进了三建。因文化水平不高,一开始,他主要从事的是装卸工作,后来又改做钢筋工。之后,他又接触了电焊、机械维修等工作,他在自学中慢慢摸索。

1996年,他在融水一工地上负责栏杆安装工作。当时,建设单位要求木制栏杆削出一定规格的形状,而如果采用人工处理,可能个把小时还削不好一根,而且也不能保证每一根的规格完全一致,既费时又费力。梁晨峰开始琢磨着如何用更简便、快捷的方法。“如果能在电刨上直接加工出形状就好了……”他开始利用工地上一些没用的材料和从废旧公司找来的材料,对电刨进行改造,调整刀片的摆放角度,利用电刨原有的电动机带动,加工出一根符合规格形状的栏杆,且只需要10来分钟。有了这一新设备,他在工地的工作效率倍增,很多工友都抢着借用他的设备。梁的另一件发明,也是他在工作中摸索出来的。

事实上,这两项发明体现了柳州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勤思考和爱动手的特质,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工业博物馆接收了他的这两样设备。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