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博物馆系列(之五十五)复活在雪域

梁静和她的“新”唐卡

不到30岁的梁静,已经是圈内很资深的唐卡收藏者和策展人。她个子高挑,话语不多,经常戴着深色墨镜,与她的藏品一样,保持着神秘和优雅的气质。

梁静生在北京,从小跟随母亲学习国画,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便是艺术品经纪人,她小小年纪,在国外周游了一大圈之后,做出惊人选择——定居西藏。

她在拉萨开了一间很有特色的酒吧。在酒吧装修的时候,她无意中看见了酒吧房子是用石头垒起来的,于是命令工人抠掉了所有墙皮,露出青石,让这件房子回到了“毛坯”时代。

“每一个来到这间酒吧的西藏人,都皱着眉问‘怎么能把房子弄成这个样子?太简陋了’。而每一个走进酒吧的外国人,都惊叹这里太有特色。”梁静盘腿坐在羊毛垫子上,讲述着她在“高海拔”地区的生活,在酒吧里,随意挂着几件唐卡作品,只是作为装饰品,但是却经常有人向梁静询问这些唐卡的价格。

这使得有过艺术品经纪人经历的梁静开始静下心来,研究唐卡的价值。

其实在西藏,家家户户必备一张唐卡。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被称作藏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绘画已经流传千年之久,正在梁静潜心研究唐卡期间,传来了唐卡绘画大师安多强巴离世的消息。安多强巴是唐卡历史上最杰出的绘画大师,更重要的是,安多强巴接受过汉族的绘画教育,能够将创新元素融入在唐卡制作中。安多强巴完成一个作品需要半年以上的绘画时间,目前作品标价已达千万元以上。

然而在西藏,“很多唐卡画师已经不那么在乎唐卡的艺术和创新,一些画师,只用一天两天的时间就画一幅唐卡。唐卡的质量和内容在严重下降。”梁静觉得她需要做些什么。

梁静开始在西藏自己的酒吧举办唐卡主题沙龙,聚集唐卡爱好者和收集者以及画师。

梁静寻找那些愿意潜心作画的画师,因为对艺术品收藏已经很“懂行”,梁静明白衡量一部作品的价值所在,就是作品中的意境和创新。

花了好大工夫,梁静从朋友那里得知,有一个很特别的民间唐卡画师。梁静特地前去拜访。“那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纪念品商店,一个叫赤增绕旦的年轻人在店面的一旁正在绘制唐卡。”梁静看到了一幅让她震撼的唐卡作品就摆在商店的角落,“传统上的唐卡都是彩色的,唐卡画师会按照佛像的样子绘制唐卡,但是赤增绕旦却画了一幅由黑白灰三色组成的唐卡作品。”梁静说,不同程度的灰色能够表达不同的意境和含义,“一幅色彩单纯的唐卡作品竟然也能那么美!”

更让梁静察觉到赤增绕旦特殊之处的是,他的一些作品像著名的安多强巴那样融入了中国传统国画的元素。梁静开始着力收藏赤增绕旦的很多作品,她认可的就是他对唐卡的创新。

“创新才是收藏的价值所在。”梁静说,在国内,如果普通的一个唐卡作品价值几万元,在国外,就会翻数倍,价值十几万元。因为在外国人看来,唐卡色彩鲜艳,意境却很神秘。

为了推动唐卡这种千年艺术的创新,梁静开始模仿油画领域的签约制度,与包括赤增绕旦在内的一系列年轻画师签约,并给他们创造能安心进行艺术创作的环境。画师们有自己的工作室,每个月可以从梁静这里获得收入,梁静对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品,“我希望唐卡画师们能够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作品。”

梁静还为这些画师在北京举行“唐卡艺术珍品展”,画师们会现场绘画,展示技艺。她希望能通过更加专业的运作,让唐卡这种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创新力,展现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