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博物馆系列:姜威与他的古乐茗轩
“能喝茶的博物馆”是姜威对自己茶馆“古乐茗轩”的定位。进入茶馆,墙壁上全是古老的青铜兵器,柜台后是满架精致的日本铁壶,过道两侧的墙上则是套系很全的纸币收藏。
第一次见这些东西,会让人心生疑惑,但当你发现这些陈设并不是装饰,而是真正的文物藏品时,你就会惊讶,甚至肃然起敬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博物馆里喝茶,别有一番氛围,这个茶馆是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见本报《崔永元的电影传奇馆》)、嘉德拍卖总经理王雁南、著名文物专家贾文忠等藏界名流汇集之地。依托茶馆和收藏,姜威还参与组织起了古兵器研习社、普洱老茶拍卖,日本铁壶专场拍卖等。
或许这些在收藏圈里并不稀奇,但古乐茗轩的老板姜威居然是个“80后”,大学毕业才5年,除了收藏上做的非常出色,茶馆经营本身也开始走上扩张道路,北京、内蒙的新店都在开设。看到姜威和他的古乐茗轩,你会得出一个判断:私人博物馆的经营可以很有想象力。
突然爱上收藏
虽有所了解,但姜威出现的时候,还是让我适应了好一会儿:一副大男孩的样子,白净斯文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这个年轻人居然收藏了这么多古青铜兵器?
“实际上我从大学开始就收藏青铜兵器了,我开茶馆的启动资金一部分就来自于大学时藏品的流转。”姜威说,收藏本是父亲的爱好,他在大二之前甚至有些反感收藏,但突然有一天,他走进父亲收藏的房间,看见一整面墙的青铜兵器时,彻底被征服了:“忽然间,脑子里闪现出许多武侠片里的打斗场面,手里拿着这些兵器,威风凛凛。”
其实从姜威的成长经历,你能发现他与“古”的缘分,他从小就学习古老乐器“笙”的演奏,直到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而家庭的收藏又非常系统,这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姜威非常注重收藏的体系性,青铜兵器聚焦在“老三代”,即商代、西周和东周。“我会在一个阶段内聚焦一种收藏,以配成套和做成体系为目标,比如有一阵专门收集鄂尔多斯(600295,股吧)文化的兽首青铜兵器,收到一件能和蒙古国博物馆镇馆之宝媲美的,后来又转向带族徽的青铜戈收藏。”姜威说,开始收藏的时候,也是见什么买什么,以数量来计算。只要是真的,品相完整的,都不加选择地收过来。当经验慢慢积累后,姜威开始重视精品的收藏,其中纹饰精美,带有铭文,或者带有能展现时代特征的某种文化元素的物件才会收藏起来。
经营新思维
2005年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姜威没有着急找工作。在他心里,一直琢磨着怎么才能将他的爱好、专业和兴趣通通整合起来做个事,最终他选择了开茶馆。“我刚跟我父亲说的时候,他本意肯定是反对的,但没明说,而是一本正经地叫我写个开茶馆的可行性报告给他。”姜威现在想到这件事情,还觉得很有意思:“当时我就傻了,跑了很多的茶馆调查研究,才慢慢弄明白茶馆的经营之道。”
翔实的可行性报告说服了父亲,依靠自己收藏积累的资金加上一部分父亲的资助,姜威开起了“古乐茗轩”,这个名字对姜威有很深的意义:“古”即指古董收藏,“乐”即是他所学习的“笙”,而“茗”就是茶道,轩就是茶馆本身。
“能喝茶的博物馆”刚开张的时候,虽然理念清晰,但是姜威还找不到将收藏、茶道和自己的专业音乐融合起来的好方式。
直到2008年,姜威在嘉德公司的普洱茶老茶拍卖会上获得了灵感。“那次活动让我了解到,"能喝茶的博物馆"的概念可以延伸到喝茶本身。”从此,姜威开始在茶叶以及茶具上植入博物馆的概念。饮用普洱老茶,可以使用清代的瓷杯,用日本铁瓶烧水。这样茶道就更上了一个层次。
于是从2008年开始,姜威把收藏重点转移到了日本铁壶。铁壶,也称铁瓶,是日本茶道中经常使用的茶具之一,用生铁铸造,铁瓶壁厚,煮出的水温度更高,用来冲泡老茶,能更好地激发茶的香气。用铁壶煮水,不但可以软化水质,还能让水里富含更多易被人体吸收的铁离子。作为收藏用的铁壶,一般都有百余年、甚至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
短短两年,姜威已经在这个领域内做得风生水起,藏品数量、质量在国内都首屈一指,还做了上下游的整合开发,和拍卖公司一起做了专场拍卖会,既提高了铁壶的知名度,又获得了赢利。
姜威的雄心不仅在此,收藏只是第一步,接着是打通产业链,最后目标是占据铁壶文化这块高地。“日本现在还没有任何法律规定这些古老的器具不能销往境外,我们率先开始收藏,等未来日本人意识到价值的时候,只能来中国观赏自己的独特铁壶文化了,因为精品都在中国。”姜威说这叫文化占领,就好像上世纪70~80年代,中国人率先开始收藏日本武士刀,最后日本人不得不从中国大量回购自己的武士刀。
姜威下一步打算出版关于铁瓶收藏的图书里面也收录了许多其他人的藏品:“当你联合起来的时候,力量就大了,甚至可以组建一些小的基金,共同投资一些价值昂贵的收藏品。”
姜威的事业是以“能喝茶的博物馆”理念延伸开来的。他组建了自己的视觉摄影工作室、平面设计公司,有文案和研究人员,有自己的茶叶分装厂,还打通了拍卖行的渠道:“其实私人博物馆的经营可以很有想象力,做的不好很多时候是因为做的不够权威,没有把握足够的优势。”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