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自然博物馆展出新种属恐龙化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只身长18米、头高6米的“何氏六榜龙”已在广西自然博物馆露天恐龙园中亮相

中法古生物学家在我国广西所发现的恐龙化石,被证实为1.3亿年前的真蜥脚类恐龙当中的一个新属种——“何氏六榜龙”,这一发现被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英文版)中。一只身长18米、头高6米的“何氏六榜龙”也已在广西自然博物馆露天恐龙园中亮相。

新恐龙的发现和命名者、广西自然博物馆研究馆员莫进尤介绍说,新化石发现于扶绥县山圩镇平搞村六榜屯龙草岭的甘蔗地里,由于化石线索是当地村民何文坚提供的,所以命名为“何氏六榜龙”。这些恐龙的五节背椎椎弓表现出许多与其他蜥脚类完全不一样的特征,如神经脊较低,分叉,顶端向两侧膨大等。这些特征表明“六榜龙”可能代表了一种真蜥脚类恐龙。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Eric Buffetaut研究员认为,“何氏六榜龙”的发现,说明中国的白垩纪早期蜥脚类恐龙具有较高的分异度和复杂的演化关系。

《地质学报》(英文版)评论说,广西扶绥“何氏六榜龙”的发现不仅给那派盆地蜥脚类恐龙演化的多样性提供了确切的古生物化石证据,同时也弥补了我国南方地区白垩纪早期蜥脚类恐龙化石研究的薄弱环节,这对研究我国南方地区白垩纪早期恐龙动物群的组成,恢复我国南方地区该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古环境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知识链接:

真蜥脚类恐龙是一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较巨龙形类恐龙原始的蜥脚类恐龙,如我国发现的著名的马门溪龙和峨嵋龙等。中国发现的白垩纪蜥脚类恐龙种类较多,但这些恐龙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年代也从1.4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横跨到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而且这些恐龙都无一例外的属于巨龙形类或者更进步的属种。

由于化石材料的零星和破碎,早白垩世蜥脚类恐龙的研究过去一直是恐龙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我国辽宁、甘肃和河南等地相继发现了许多较为重要的白垩纪早期蜥脚类恐龙化石材料,如东北巨龙、黄河巨龙和大厦巨龙等。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