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漕运博物馆 淮安府署 河下古镇景区四月八日对外开放

一座博物馆,唤醒了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明清两朝,淮安是中央政府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运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

坐落在淮安楚州漕运总督部院遗址上的中国漕运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唯一展示中国漕运历史和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总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采用我国明清时期江淮流域的建筑风格,总体呈“品”字形布局,典雅凝重、古朴大方。该馆分地面和地下建筑,地面两层面积1200平方米,包括门厅及接待室。地下面积5100平方米,由漕运专题展区与楚州精品文物展区组成。其中漕运专题展区包括序厅、漕运历史厅、漕运文化厅和漕运城市厅。馆内展厅打破了传统陈列式博物馆模式,通过180°巨幅投影、4D影院、互动多媒体装置、场景幻影成像等高科技声、光、电数字音像和大量史料、文物、图版等,全面展示了历代漕运的恢弘历史和灿烂文化,令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淮安府署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楚州为历代郡、州、路、府的治所。明代设淮安府,管辖九县两州,现存的淮安府署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时任知府姚斌在元代沂郯万户府和五通庙的基础上改建而成,距今已640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安府署位居古城中央,与前方的总督漕运部院、镇淮楼呈轴线排列,分东、中、西三路,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其大堂体量为全国现存地方衙署建筑之最。近年来,楚州区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对淮安府署进行了全面修复,修复后的淮安府署占地4万多平方米,建筑古朴典雅、气势恢弘。中路有大堂、二堂、六科(吏科、户科、礼科、兵科、刑科、工科)用房和反映知府生活起居的“青玉堂”等。东路主要建筑有古戏台、酂侯祠、宝翰堂、藤花厅、集贤堂、后花园等。西路为正在待修的军捕厅等。

淮安府署以其得天独厚的历史风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古代官衙文化,为研究中国古代独特衙署文化提供了经典范本。

明代大学士邱浚的“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诗句,赞誉的是位于淮安楚州古城西北隅的运河明珠河下古镇。在仅2平方公里的古镇上,历史上曾有22条街、91条巷、13坊、70余座园林建筑。这里钟灵毓秀,名人辈出,兴汉三杰之一的大军事家韩信,汉赋鼻祖枚乘、枚皋父子,宋代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清代温病医学家吴鞠通等都诞生或发轫于此。河下明清两代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素有“中国进士之乡”、“《西游记》文化摇篮”之美称。位于古运河畔的河下,明清两代是淮北盐的集散地,是南船北马的交通中枢,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明清时期最为繁华兴盛的河下古镇,以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名闻遐迩。近年来,河下古镇进行了一系列保护性开发,先后打造了“一河、两街、五景”,实施了一项项“复原”修缮工程。精心修复的1500米长的石板街上,古文楼、吴鞠通中医馆等一个个“百年老字号”,在造型独特典雅的灯笼、店旗、老牌匾映衬下,尽现千年古镇昔日的繁华和古朴。在河下古镇北入口——承恩坊,错落着几十栋仿古建筑,古色古香的临河水街纵横交错,形成了集观光、休闲、购物、餐饮等六大特色业态。河下古镇经历千年沧桑,古朴幽雅的街巷和石板路,曲折回环的小河和湖泊,淳厚儒雅的民俗风情,特色鲜明的文化气息,无不令人赞叹。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