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博物馆:保护民族文化生态


看,这是我在打鼓!”“找找,我家在哪里?”新建成的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日前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观众,他们是居住在六巷乡下古陈村的坳瑶人。有人贴着面具墙,辨认着每个面具在师公戏中扮演什么角色;有人饶有兴致在俯拍的村景全图上寻找自己的家……也许,他们中的许多人此时还不清楚,为什么自己生活的场景会被制成影像展示出来,为什么村里人你一件、我一件捐出的劳动器具、日常用品会被摆在橱窗里;也有人开始了解,原来自己平常的饮食穿衣、婚丧嫁娶等习俗包含着这么深的文化内涵,原来自己世代生活的村寨是这么独特的存在。
这是一座“活的”博物馆,展示和保存着当地原生态的生活和民族文化传统,在这里,人们不再局限于从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柜里看“结果”,而得以房前屋后观“过程”自然景观、传统风俗等一系列文化表象都在此鲜活地呈现;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历时8年,投入两千万元,建成全国数量最多的10座生态博物馆,广西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保护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新路。
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12个世居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与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观念、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如何“保鲜”民族文化成为摆在文化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既不能依循传统博物馆模式,将文化遗产搬移到特定建筑中,使文化遗产远离它的所有者和环境,失去生命力;又要考虑如何使民族文化更深地根植于肥沃的生活土壤中,而得以生机勃勃地发展与延续。
难题已出,破题成了关键。睿智的广西文化建设者们进行了大胆而创新的尝试在2003年全面启动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遵循“文化保护在原地”的理念,通过“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居民参与”的方式,将文化遗产原状地保护在其所属社区及环境之中,社区的区域等同于博物馆的面积,妥善地处理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鱼儿离不开水”的关系问题,在发展中保护民族文化。经过艰苦的努力,南丹里湖白裤瑶、三江侗族、靖西旧州壮族等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相继建成开馆,我区民族文化“活态保护”工程取得了关键性进展。
8年的探索实践,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广西生态博物馆建设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一是由专家组成的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课题小组,保证了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科学性、专业性。二是自治区政府、自治区文化厅直接参与生态博物馆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博物馆所在地的市、县、乡政府主管部门专人负责,层层抓落实。三是首创“1+10”模式,建立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龙头,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为支撑的博物馆联合体广西民族博物馆为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提供人力、物力、技术、设备等支持;10个生态博物馆作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长期工作站和民族文化研究基地,向其提供藏品和研究成果,并通过网络,搭建资源共享及展示平台,形成优势互补、互动互益的格局。
据介绍,民族生态博物馆由展示中心和文化保护区两部分组成。展示中心均设一个用现代展示技术全面介绍该地域民族文化的专题展示,并设有“文化记忆”工作室(以对当地民族民俗的拍摄、记录为主要工作内容)、研究工作室、多媒体会议室和方便学者短期田野研究的客房。
如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采用“馆村结合”的形式,以县城“三江侗族博物馆”为展示中心,通过实物、图片、资料展示当地人文遗存;将三江境内苗江15公里流域范围内的高定、独洞等9个村寨列入生态博物馆保护区。整个辐射面内有人口15.8万多人,风雨桥13座、鼓楼23座、吊脚木楼1580多座,每个寨子有3到5户“生态博物馆示范户”。文化保护区内,织锦文化典雅大方,“月也”等节日风情淳朴浓郁,“款制”等制度文化依稀可见。
一个“活着”的文化标本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为将来而保护某种文化整体的手段,社区居民是文化的拥有者,是生态博物馆真正的主人。唤起当地居民文化保护的自觉,让他们有意识、主动地去传承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是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意义所在。
据南丹县文体局副局长廖丹宁介绍,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建成以来,当地政府部门实行了“文化记忆工程”,记录保护区内白裤瑶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保护原生态文化,并通过组织白裤瑶群众成立原生态表演队,到国内外演出,展示白裤瑶传统文化的魅力。蛮降屯70多岁的白裤瑶老人陆红现,是白裤瑶原生态表演队最年长的“演员”,没有表演的时候就在田间耕作,如果有旅游团或考察团到村里,便放下手里的活,背上祖传的铜鼓,到博物馆参加铜鼓表演。像陆红现这样经常参加表演的村民有50多人,近几年,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吸引了很多旅游和专家学者,表演队员们每月都有几百到上千元的演出收入。生态博物馆的设立,激发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民族自豪感,让大家更珍惜和爱护自己生活的村寨、更珍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下古陈村,人称“五哥”的瑶王盘振五将负责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今后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作为村民代表,“五哥”在开馆仪式上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他表达了许多村民的心愿:愿全世界能到这感受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让村民相信:“这是我们及子孙后代的福气,我们的家乡就要腾飞了!”
自治区博物馆馆长吴伟峰认为:外界的赞叹是激励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如果当地民众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提到了科学的高度,情感上达到了珍惜的程度,他们创造的无形文化遗产就会变得坚固,他们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时就会显示出一种自豪。这时,他们才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
一条不平坦的发展之路
在农村中建立生态博物馆,必然要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担负起消除贫困的任务。只有消除贫困,才能保护好文化;只有保护好特色,保护好自己文化的根,才能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创造出特殊的经济价值。正如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覃溥所言:没有任何一项原本是文化概念的事业其内涵与外延如此的复杂和宽泛,所涉及的社会问题那么多,与一个地区、一个范围内的村落民众的生活改观和社会发展结合那么紧密;也没有任何一项动员民众参与的文化事业在进行过程中将面临那么多观念上、行为上和利益上的冲突,以及对这些冲突正确引导和处理的艰巨性。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无疑给当地政府与文化部门在如何更好地、主动地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并使其在民族地区经济逐步协调发展方面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例如,南丹县以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建设为契机,调整项目、整合资源,以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建设和60万元的饮水工程、改造400多户村民用厕的国际援助项目为工作重点,全力解决白裤瑶民族同胞的交通、饮水等一系列重大生存与发展障碍问题,“露天厕、泥泞道、肩挑水、垃圾成堆”终于成为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以其科学的保护与传承理念,引导着相对贫困的农村寻求更理想的脱贫致富之路,其效益与影响已经超越了文化保护的范围。
在生态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如果村民保护自己文化的动因仅停留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上,没有转化为发自内心地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这对于生态博物馆的发展是不利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莫志东说:生态博物馆不仅承担保存原生态文化的作用,还担负着发现、保护民族民间艺人,培养文化传承人的责任。为此,我区提出了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思路:即在保护区内建立若干个文化生态示范村和民族文化传习馆,开展传习活动;打造以旅游、手工艺生产、民族风情表演为主体的文化产业链,使群众在经济获利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五”期间,我区还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考虑建设毛南族、仫佬族等特色生态博物馆。
让村民成为生态博物馆的真正主人及其参与的问题,涉及生态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广西把民族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建成联合体,在专家与村民间建立了不断互动的机制,如何使专家的科研成果反哺村寨,让生态博物馆富有生命力地向前发展也值得考虑。而我们也不得不看到,由于资金短缺、专业人才缺乏等制约,文化保护区内村民的培训、教育、发动的投入相对不足;而发展旅游又要避免民族文化“庸俗化”,理顺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各生态博物馆间的责、权、利关系等,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责任编辑:Zen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