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私人博物馆探寻

天生丽质的威尼斯-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天生丽质的威尼斯

家族—意大利产业史上最核心的词汇正主宰着威尼斯美学,让城市品味不至于随着庸俗水流一同下沉。其中三位人物必须被提及,他们也是我愿意到访威尼斯的唯一理由。首先是“贝利尼王朝”,这个美蒂奇家族表亲分支俨然是世界收藏史上的传奇。当然,它在意大利家喻户晓,势力远不止于威尼斯。但在15世纪末,老贝利尼的确是在水城靠经营古希腊雕塑起家并于1495年在此建造了第一座贝利尼博物馆。当年他们供养了包括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人在内的大批艺术家。经过17代人数百年的不懈努力,贝利尼家族已经在纽约、伦敦、摩纳哥、威尼斯、佛罗伦萨拥有五座私人博物馆、近两万件艺术珍品。而威尼斯始终是这个收藏品帝国的心脏。

另一位大鳄级人物—佳士得老板、GUCCI集团总裁、亿万富翁弗朗索瓦。皮诺特,则在两年前(上届威尼斯双年展)隆重推出自己在当地的私人藏品博物馆和精品收藏展。今夏威尼斯双年展其博物馆又将同时推出两个主题展,名字起得极妙,分别叫“世界是属于你的(The World Belongs to You)”和“对怀疑的赞美(In Praise of Doubt) ”。前者将展示专门委托艺术家完成的主题作品和与场地相结合的装置,“增殖、多样性、漂移、四处流荡”成为暗合城市气质的双关主题。后者名为“对怀疑的赞美”,主题围绕“对艺术地域传统局限的另外一种重新评估”。届时全球艺术节明星云集威尼斯,城市真正辉煌得以重现。虽然弗朗索瓦令人咋舌的烧钱举动—将威尼斯经典建筑格拉西宫(Palazzo Grassi)改造成令人眼花缭乱的博物馆(展出自己总价值高达20亿美元的2000多件藏品),被业界评为“艺术暴发户的服装百货商店”,但不可否认他对威尼斯复兴产生的影响力。

或许这座摇摆中的古老水城具备了吸引“艺术宝贝”的各种元素:它的世俗与贵气被令人费解的现代商业摆在一起,制造出某种令人沉醉或混淆视听的诗意。在威尼斯的最后一天,我决定去拜访佩姬。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女士。她1947年回到欧洲,在威尼斯居住的30年间一直支持艺术家(例如Bacci、Tancredi)并购买着艺术品。而她买下的住所—大运河旁的里奥纳皇宫(Palazzo Venier dei Leoni)也因充斥着太多传奇而变成雅俗共赏的地标建筑。从1748年开始兴建的皇宫,至今未完成。建筑师罗伦佐波谢提(Lorenzo Boschetti)是个作品少得惊人的“怪咖”。完整的宫殿建筑模型仅存于威尼斯柯瑞尔博物馆(Museo Corer)内。

壮丽的古典外观以及由一楼蔓延至其上的两个贵族楼层的三重拱门有种隐晦的仪式感,不知它的兴建为何一直没有完工。或许是家财散尽,也有人说是势力庞大的Corner家族因害怕宫殿会比自己房子更堂皇而阻止了工程。另一项传言来自它隔壁的哥特式宫殿(19世纪初被毁):里奥纳皇宫地基打得过深,以至于破坏了哥特式宫殿的建筑结构。即使现在看来,它以伊斯德里安石砌成的低长正面,加上花园群树的衬托,在大运河沿岸自学院美术馆(Accademia) 到安康圣母玛利亚教堂(Salute)庄严气派的宫殿群中,仍然以静谧的神秘感突出。享年81岁的佩姬于1979年12月23日去世,骨灰被安置于皇宫花园一角,在她钟爱的狗儿墓碑旁。从此以后,古根汉基金会就将这个私人豪宅改建扩大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小型现代美术馆之一。我也始终认为,佩姬的灵魂只有在威尼斯能够得到安放。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