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首枚党章“隐身”长沙一民间博物馆



中新网长沙7月10日电(刘明)在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内,57岁的“红色收藏家”傅伯瑜不停地向客人们展示宝贝:毛泽东长征时用过的行军床和马鞭,在西柏坡曾经给中共领导人拍过照的相机,毛泽东首访苏的邀请函以及一幅幅“毛体”书法真迹……
“给你们看看中国共产党首枚党章。”戴上白色手套,傅伯瑜从黄色档案袋里掏出一块看似普通的怀表,小心翼翼打开,一枚设计精巧的印章出现在眼前:干硬的印泥,可拿起的折叠式印钮,印纽下是残缺一角的印底,印底上党徽清晰可见。
“这枚党章原是在湖南浏阳永和镇石江村发现的,后辗转到了西柏坡。”傅伯瑜说,1999年,他收藏到这枚珍贵的党章后,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很多老红军,还惊动过不少党史专家。“中央党史馆特派人前来鉴定,确认了它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枚党章。”
傅伯瑜又捧出一本发黄的字典式的厚书。“这是我的镇馆之宝,1944年5月出版的首部《毛泽东选集》。”
翻开这本珍贵的《毛泽东选集》,第一页是毛泽东儿媳邵华和孙子毛新宇2006年的签名,中间文字仍然清晰可见,最后一页几行大字十分醒目:“毛泽东选集;编印:晋察冀日报社;发行:晋察冀新华书店;定价:三百元;一九四四年五月初版。”
“锅底灰当油墨,稻草浆为纸张,这也是首部《毛泽东选集》的独特价值。”傅伯瑜介绍,当时印刷设备陈旧,物质匮乏,没有油墨,书印负责人带领大家用猪油和锅底、柴草烟灰熬制而成;没有纸张,就用稻草、谷秆作为主要原料土法制作。
57岁的傅伯瑜是江西人,农家子弟,当过18年兵,1993年复员后成了当地有名的企业家。正是怀着对毛主席的特殊感情,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迷上了红色收藏。经过30多年努力,目前藏品超过100万件,“几乎可以囊括毛主席的生平了。”
2005年初,傅伯瑜来到长沙县暮云镇牛角塘村,兴建了伯瑜万福源博物馆。据了解,馆内仅金银铜木瓷等各种材质的毛泽东塑像就有50000多尊;《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和《毛主席语录》万余册,其中有37种外文版、6种少数民族文版和盲文版……
作为镇馆之宝,除了中共首枚党章和首部“毛选”,湖南省红色收藏委员会主任张曼玲认为,傅伯瑜还收藏了世界上最小的金质毛泽东微型像章、一件中国赠送某国的国礼《万里长城羊皮画》、一尊以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像为蓝本的1977年9月9日江西景德镇出窑的瓷像。“这几件臧品属罕见珍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