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十年不离不弃 红色纪念馆的孤独守护者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任杰):当我们冒雨走进两河口会议纪念馆时,35岁的曾天迎了出来。这位质朴的嘉绒藏人,是纪念馆的唯一守护者。十多年来,他悉心照料纪念馆,不知接待过多少慕名而来的参访者,向人们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纪念馆坐落在一个宽敞的院落里,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一幢融合了藏汉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位于院子中央。纪念馆内陈列着红军当年使用的军号、手雷、粮票等珍贵历史实物,翔实、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讲述着长征途中两河口会议的前因后果。
两河口,地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通往马尔康的必经之路上。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当地的一座喇嘛庙里召开了两河口会议,最终形成《关于红一、四方面军合会后的战略方针》,决定北上甘肃南部,创建川陕甘苏区革命根据地。这次会议明确了红军的战略走向,遏制了张国焘试图搞分裂的企图。随后,中央红军由两河口北上,翻越长征途中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
在这片藏族人聚集区,红军的到来改变了贫苦大众的命运。“如果红军长征不从我们这走过,这儿还是农奴社会,这里的老百姓很崇敬红军”,曾天告诉记者。
2000年,四川省和阿坝州重新修建了会址纪念馆。曾天和纪念馆也由此结缘。原来,修建纪念馆时,曾天家被征用了60平方米土地。纪念馆落成后,当地政府便委托他负责日常维护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多年光景。


从那时起,每天清早,曾天要为馆内外做清洁,做好馆内设施的维护保养。他说:“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2000多人,我还要为他们做解说。忙不过来时,两个孩子放学后,会过来帮我。”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纪念馆受损严重,曾天妥善照看了馆内的重要文物。2010年底,在江西省的大力对口援建下,一座宽敞、崭新的纪念馆落成开放。
十多年来,作为纪念馆唯一的守护者,曾天每个月的工资一直只有400多块。与当地做副业,搞经营的村民相比,他家的日子很清贫。“我们这很多人靠挖虫草,贝母,搞蔬菜种植,一年收入能达到十万块。”曾天的话语透出些许无奈。
不过,曾天没有选择离开。这位藏族汉子真诚地说:“在这里呆久了,我对纪念馆有了深厚感情,我舍不得离开。并且我是共产党员,我有义务做好这份工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