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赏年画 不必每年等一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博物馆里收藏的高近4米的明代木版年画。本报记者 王 津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型年画《连年有余》。 本报记者 王 津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仕女娃娃年画。 本报记者 王 津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保存完好的古版。本报记者 王 津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经典的门神木版年画。本报记者 王 津摄

杨柳青木板年画博物馆建成的消息日前在本报刊登后,连日来有众多读者怀着浓厚的兴趣打电话来详细了解年画博物馆的情况。记者昨天下午来到了在河西区佟楼三合里111号刚刚落成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提前了解即将正式开放的年画博物馆情况。经过亲自体验,记者感觉新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不愧“中国年画博物馆之首”的称呼,馆中可圈可点的地方非常之多。

弥足珍贵的孤本藏品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因其与人民生活诉求密切关联,直接表达风俗事实,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馆内很多藏品此前从未与世人公开见面,处处彰显历史痕迹。

立轴大画“大福星”,为明代的福禄寿三星图中堂画,是博物馆内目前年代最早、尺幅最大的一幅孤本。《赶大营》(又称新疆全图),描述的是当时杨柳青人“赶大营”出关的场景,全名“出嘉峪关、新疆全图、到伊犁河”,画中还有很多新疆地名文字,十分难得。

展厅还有一幅老版,道光年间的“十八魁”和“乾隆爷下关西”的线版和套版,是从大量的木版中精挑出来的。版很老旧,这样的老版因其珍贵,现在已经不再用来制作年画了,但细观线条却依然清晰流畅,“乾隆爷下关西”线版上的古城墙纹理分明、城洞深邃,可见早先的木刻艺人技艺之精湛。

“戏曲年画”别具特色

博物馆中,特意在展厅中搭起一个戏台,似乎在告诉人们当年画师们是如何将舞台上的“生旦净末丑”移植于方寸宣纸之间。

据讲解员介绍,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给皇帝祝寿,技巧高妙的民间画师选择了当时名伶演出的拿手好戏,当场描下感人至深的情节和优美的表情身段,画成底稿,带回作坊,经反复修改,刻印而成戏曲年画。其创作出的年画有文有武,各有特点,或人物众多,场景真实宏大;或构图简略,只突出主要人物。

很多年画中描绘的戏曲,现已失传,人们也只能从年画中体会旧时戏曲艺人们的身段,展开想象体味悠扬的唱腔。

菜板缸盖原是珍贵古版

博物馆一层有一个展厅,展示着我国抢救民族民间艺术极为壮观的一幕。44个大型展架,整齐摆放6400余块古版。

杨柳青木版年画饱受战火创伤和外国列强掠夺,画板散落各地、遗失海外。许多画庄难以生存,由于生活所迫,画版被当做菜板、缸盖,甚至用木版上的凸线来浆洗衣服。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政府组织人力,对杨柳青木版年画进行了全面抢救性发掘,深入杨柳青镇各街及附近20多个村子,征集到大量的古版,如今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将这些藏版珍品,呈现给社会。

博物馆还专门用另外一个展厅复原了年画产地杨柳青镇历史悠久的两家老作坊戴廉增、齐健隆,并且展示了自天津杨柳青画社1958年建社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年画保护成果。

从年画中了解世俗生活

逢年节张贴年画,具有多重文化含义,不仅是驱邪祈福的原始遗存,也是对社会家庭伦理道德潜移默化的宣传。

“世俗生活年画”展厅所展示的是与世俗生活相关的年画,涉及世俗风情、岁时节序、社会趣闻、风景名胜、花鸟虫鱼以及门神钟馗、居室装饰等。这里的年画虽然世俗气重,然而却是直白的,淳朴的,生动活泼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