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博物馆”让白鹤梁古水文刻重见天日

水下博物馆水下参观廊道。上海交大供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水下博物馆水下参观廊道。上海交大供图
水下博物馆水下参观廊道。上海交大供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鸟瞰图。上海交大供图

十年前,涪陵江心距今1200多年的白鹤梁古水文题刻可能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和水库的蓄水永沉库底。后在上海交通大学葛修润教授的努力下,“世界唯一的遗址类水下博物馆”方案确定并开建,终令古迹得以保存。今年12月,位于长江涪陵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将在闭馆布展2个月后又将重新开放。

“石鱼出水”几成传说

重庆涪陵江心,有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因早年白鹤聚集梁上而得名“白鹤梁”。从唐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当地人民用刻石鱼的方式将历年来的枯水位镌刻在白鹤梁岩壁画上,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因只有在水位很枯年份的冬季,题刻才能露出水面,又预示着丰收年景的来临,故而有“石鱼出水兆丰年”一说。

同时,历代文人雅士每当路过涪陵,也在石鱼出水之际题诗江心。据统计,白鹤梁古文水题刻有文字题刻165段,三万余字,各分布在不同位置。其以水下碑文之多、历史之悠久、水情记录之翔实、题记内容之丰富、行驶至多姿多彩被誉为“水下碑林”。

然而,由于三峡水库的建设,白鹤梁可能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和水库的蓄水永沉库底,不见天日。因此,在三峡库区1087处文物中,白鹤梁最早被列为“国宝级”文物,号称“三峡一号文物”。

水下碑林“绝处逢生”

保存白鹤梁成为三峡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一道难题,在最初讨论中,形成两大方案:“水晶宫”及“就地保护异地陈展”。

由于“水晶宫”方案因建筑易损毁、题刻易毁坏、改变题刻生存环境、施工难度大且昂贵等诸多原因被予以否决。就在大家准备开展“就地保护异地陈展”方案,要将古迹掩埋留待日后开发之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葛修润教授却提出了另一个创新性的想法原址水下保护。

所谓原址水下保护,就是采用“无压容器”概念,即作用在水下保护体外面的水压力压强与内壁面上的水压力压强相同或基本相同,从而排除破裂、渗流等工程难题。

方案最终出炉,水下保护工程中主要确定在白鹤梁中端东部65余米区段,该区段有大部分主要题刻。白鹤梁题刻保护壳与水库水位基本保持相同,以长江水质保护白鹤梁,通过定期去除悬移质清除淤积,保持水质透明度,便于参观。参观者通过岸上陈列馆与水底保护壳之间140米长的通道进入水下参观,由观察窗直接观赏白鹤梁题刻,原理类似于潜艇。

2003年2月13日,白鹤梁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正式开工, 2009年最终建成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这座建筑引起国际同行深切关注,并被誉为“世界上唯一的遗址类水下博物馆”。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