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联盟将推出“晚场接待”等活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地区现有博物馆159家,除去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博物馆“常展常新”以外,很多博物馆常年展出项目单一重复,以至于基本没有“回头客”。而首都博物馆联盟成立后,这种单调的展览局面将全面扭转。联盟方面昨天向记者透露,联盟将搭建统一资讯平台,推行全市博物馆年票,每年向社会推出至少100项临时展览。而新展览展什么,有望由市民和专家说了算。其中,群众最期待的十大展览,将获得联盟给予的经费支持。

现状

全市注册博物馆159座

首都博物馆联盟主席、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表示,联盟成立后要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但不应都由老百姓来埋单。政府作为联盟的主管单位,应该为老百姓购买服务,推出高品质展览。从明年开始首先推出全市博物馆年票,发放北京地区博物馆地图,利用5月18日博物馆日展示北京博物馆的影响力。

记者从市文物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本市共有各类注册博物馆159座,对外开放147座,馆藏品总数约430.2万件(套)。据统计,在城市核心区内已汇集了60座博物馆,占全市注册博物馆总量的38.5%。既有故宫、天坛、恭王府、雍和宫、孔庙国子监、历代帝王庙等以展示古都皇城文化、传统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也有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现代设施完备的大型综合博物馆,还拥有宋庆龄、郭沫若故居等10余家享誉国内外的名人故居纪念馆。

创新

新展安排公众投票决定

建立“首都博物馆联盟”将整合北京地区博物馆资源,推出博物馆“晚场接待”等活动,还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使更多的市民免费或低价走进博物馆。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近百家博物馆加入首都博物馆联盟,市文物局也已做出了联盟的初步规划。根据规划,将以联盟名义联合策划精品文物大展及各项专题文化展览,组织举办走出国门的精品外展项目;鼓励联盟成员按照博物馆的不同门类及其文化特色,自行联合形成小范围的联合团体,策划推出专题展览;以各联盟成员单位上报的拟举办的展览项目为依托,形成北京地区博物馆展览项目库,通过社会公众投票及联盟评审等方式,逐年安排展览计划的实施。

明年,联盟将联合全市对外开放的博物馆,每年向社会推出100项临时展览,同时组织100个学校或社区的群众走进博物馆。

举措

推行全市博物馆年票

据市文物局介绍,未来将以首都博物馆联盟为主导、由公司进行市场运作的方式,联盟成员单位参加,推出“北京地区博物馆参观通用年票”。

根据规划,博物馆联盟将进行整体宣传,出版发行图书、参观地图、宣传折页等宣传资料,免费发放给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以及各大宾馆、饭店、出租车公司,用于广泛宣传北京地区博物馆资源、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走进博物馆。

■业内反响

北京博物馆学会秘书长崔学谙:

真正实现博物馆资源共享

北京地区博物馆门类多,隶属关系不一样,资源非常丰富。首都博物馆联盟成立后,博物馆的资源可以统一协调,资源共享。

另外,可以互通信息,平台上会展示所有博物馆的活动,使博物馆之间可以在同一平台上相互学习沟通。

最后,还可以通过联盟这个平台联合做展览活动,这样展览的声势更大,效果也会更好。北京地区现有博物馆无论是数量还是资源都是国内领先的,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

北京鲁迅博物馆博士钱振文:

可提高博物馆整体实力

成立博物馆联盟肯定会让博物馆的整体实力得到提高。鲁迅博物馆此前曾加入八大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虽然只有八家博物馆,但相互间协作,也使展览的影响和质量明显提高。首都博物馆联盟将纳入100多家博物馆的力量,其影响力自然也是巨大的。

在博物馆捆绑成一个整体后,联盟肯定还会从政策上引导博物馆的发展,推动一些博物馆的建设,对中小博物馆的扶植力度也会大幅提高。也希望联盟能给中小博物馆提供更多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张树伟:

给艺术展带来新机遇

首都博物馆联盟成立后,能够全面展示各家博物馆的优势资源,弘扬中华文化,把各家博物馆的最好藏品同时展示出来,让公众看到更多更好的展览。

加入首都博物馆联盟给北京艺术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联盟的支持下,明年将推出红山玉文化精品展、日本江户时代伊万里瓷展等大型展览。

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

期待对民办博物馆的支持

首都博物馆联盟的成立将使公众参观博物馆更加方便。有了一个统一的平台,可以方便观众去选择。特别是一些小型博物馆会从中受益,可以在首都博物馆联盟的推介下让更多人了解。故宫、国博等一些大型博物馆公众知名度很高,而很多小型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则默默无闻。

建议博物馆联盟成立后,让所有民办博物馆享受到和公立博物馆同样的待遇,比如资金支持。观复博物馆举办了很多展览,没有向政府要一分钱,还上缴了不少利税。如果今后联盟能在政策和资金上对民办博物馆予以支持,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