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和顺乡村国际艺术节

“和-顺,—次东西方的艺术对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2011中国和顺乡村国际艺术节”简介:

由许村国际艺术公社策划并主办的“一次东西方的艺术对话——2011中国和顺乡村国际艺术节”将于2011年7月18日至8月2日在山西和顺县许村举行。

首届“和顺乡村国际艺术节”活动将邀请来自美国、英国、西班牙等14名国际艺术家和6名中国艺术家一起生活和创作。活动包含:(1)国际艺术家驻地创作,(2)民俗文化参观,(3)中西艺术家、文化学者的交流与研讨,(4)公共艺术教育辅导,(5)驻地创作交流展等内容。此次活动由当代艺术家渠岩担任艺术策划人。

该活动借此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在太行山这个古村落里感受中国鲜活历史脉络,体验民俗民风,借此独特的文化背景,进行全新的感受和创作,以此促进传统与当代,区域与全球文化的融合和碰撞。这不仅是一次跨国之间的文化体验,更是一次文化交融的尝试,一次关于中国特色区域文化如何走向当代,走向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为试点,也更是关乎如何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新文化发展方向的社会总体项目。

二、2011中国和顺乡村国际艺术节”主要活动安排:

(一)、展览

(1)、7月18日:艺术节开营仪式暨开幕酒会。

(2)、7月19日— 20日:参观古村落,文化、历史和民俗遗址。

(3)、7月21日—30日艺术家创作。

(4)、7月31日—8月1日:艺术节创作交流展展出。

(二)、学术研讨与交流

(1)、国际当代艺术系列讲座

主题:“自由创作与艺术潮流”之《丹麦的当代艺术》

主讲:Siri kollandsrud(丹麦)

学术主持:渠岩

时间:2011年7月21 晚上7点

地点:许村艺术公社新媒体中心

(2)、主题:“自由创作与艺术潮流”之《英国的绘画演变》

主讲:Paul Huxley(英国)

学术主持:渠岩

时间:2011年7月22 晚上7点

地点:许村艺术公社新媒体中心

(3)、公共艺术教育辅导项目

主题;“开放的艺术与自由的绘画”

主讲:许村艺术公社驻村艺术家

时间:2011年7月23日下午2点

地点:许村艺术公社创作中心

(对山西及和顺地区艺术爱好者开放)

(4)、主题:“批评性艺术的兴起——中国问题情境与自由社会理论”演讲与对话

主讲:王南溟(上海独立策展人,批评家)

学术主持:渠岩

时间:2011年7月25日 晚上7点

地点:许村艺术公社新媒体中心

(5)、主题:“自由创作与艺术潮流”之《纽约当代艺术》

主讲人:Darcy Bradley Willian (美国)

学术主持:渠岩

时间:2011年7月26日 晚上7点

地点:许村艺术公社新媒体中心

(6)、艺术家现场写生辅导项目

主题:“移情的风景”

主讲及现场表演:中国意象风景画家程晓光

时间:2011年7月27日

地点:和顺松烟镇东山古村落

(对山西及和顺地区艺术爱好者开放)

(7)、主题:“自由创作与艺术潮流”之《澳洲当代艺术》

主讲人:Jumaadi(澳大利亚)

学术主持:沈少民

时间:2011年7月27日 晚上7点

地点:许村艺术公社新媒体中心

(8)、艺术家个案研究

主题:“当代艺术的创作与实践”

主讲人:沈少民(艺术家)

学术主持:渠岩

时间:2011年7月28日晚上7点

地点:许村艺术公社新媒体中心

(9)晋剧演出

晋剧名称:《三岔口》

演出时间:2011年8月1日 晚上7点

演出地点:许村艺术公社古戏台

(10)、驻地艺术家交流展

展览名称:国际驻留艺术家交流展

开幕酒会:2011年8月1日 下午5点

展览地点:许村艺术公社展览中心

三、“2011中国和顺乡村国际艺术节”背景资料:

中国山西和顺地区的许村地处太行山最高峰,这里风景秀美,夏季气候宜人;这里民风淳朴,历史遗存丰富,完整的保留了从明清时期到现代,具有历史线索考究的建筑和民俗生态。借由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由和顺县领导和许村国际艺术公社的艺术总监渠岩在这里共同打造了一个国际艺术区,目前已经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国际当代艺术创作基地。艺术区一期落成的有:(1)、许村国际艺术公社创作中心、(2)、艺术家接待中心、(3)、新媒体会议中心、(4)、渠岩当代艺术工作室、(5)、艺术家餐厅、(6)、艺术家乡村酒吧。接下来二期将建立中国第一家乡村版的“当代美术馆”、乡村艺术家度假酒店、国际艺术大师工作室、美术院校学生写生基地、当代陶艺工作坊、民俗博物馆、艺术图书馆、山西民间艺术研究基地等等。

通过此次乡村国际艺术节的举办和国际艺术公社的开营,一方面使得中国太行山区最原始的民俗生态与国际最前沿的当代艺术进行一次对话交流;另一方面希望借此能吸引更多国际社会关注的目光和艺术界的肯定及认同,这也是我们实行有效地保护、整理和再造古村落的一条全新的思路和积极举措,希望能在新农村建设以及城市化的开发热潮中,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度伤害与流失,实施对民俗传统和古村落的有效保护,并且使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精神。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