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杭州西湖那样端正申遗的态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杭州西湖夜景


相关链接:别把申遗当“生意”


                      那些西湖申遗背后的故事


                      西湖申遗巴黎圆梦 浙江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诞生


  6月24日,“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表示,西湖申遗的目的是保护西湖,造福后代,所以西湖要做到“六不”:“还湖于民”的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


  首先祝贺西湖申遗成功,这对于那些自豪于拥有大好河山的国人来说,无疑又增加了一份新的精神寄托。然而,国人感到自豪的同时,很多申遗成功的景区却用涨价来打击旅游的信心和热情。一个纠结的现实是,我们打心眼里为这些景区感到自豪和骄傲,这些景区却不给我们自豪与骄傲的权利,高昂的门票价格将我们挡在了景区大门之外。


  而杭州西湖的申遗则还原了申遗的本质: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景区,而不是为了更好地涨价。王国平承诺的“六不”更像是做了一个示范,原来申遗的目的可以如此单纯。


  在我国,申遗为涨价是近些年来一些景区功利性目的所在,可以说,一些景区申请的不是世界遗产称号,而是门票涨价的权力。“中国式申遗”还有另一个特征:在申遗过程中从来不吝惜财政花销,但景区的开发与保护却一向缺钱。这无疑又给涨价增加了一个借口:弥补经费不足。于是,申遗成功对于游客来讲反倒成了一件坏事,他们为这份自豪与骄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世界遗产只是一个名号,重要的是对遗产实施保护、开发并向人类展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4条明确指出,“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是有关国家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景区与其投入巨资去申遗,申遗成功之后涨价,不如用这些钱保护景区,让门票价格实惠一些、亲民一些。(来源:人民网)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杭州西湖荷花盛开


  西湖“承诺免费开放”给不理性申遗者泼冷水


  6月24日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来自杭州市的消息称,申遗成功后的西湖将坚持“六个不”。其中最让公众欣慰的是“六个一”中列为第一的“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自2002年开始,杭州实行“西湖免费开放”,迄今已免费开放的公园景点共130余处,是中国第一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今后,杭州将继续坚持“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坚持“免费开放西湖”不改变,使西湖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公园。


  在巨大的荣誉面前,杭州市表现的如此理智和冷静,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承诺“还湖于民”、继续免费开放西湖,这是政府亲民的标志,也是世界遗产本质上属于社会公众和公共属性的高度体现。


  继续坚持免费开放西湖,对于每一个旅游者和当地公众而言,是一桩实实在在的好处,但笔者以为,此举对于其它地方想继续走申遗之路的众多景区和文化遗产是一个“提醒”。我国一些地方为了申遗不惜投入血本、耗费巨资,甚至是“寅吃卯粮”式的申遗方式屡见不鲜。2007年,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辖的荔波县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据媒体披露:其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为了申遗,举债高达2亿元。(据2010年12月7日《中国经济周刊》)去年8月2日,在巴西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了将中国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虽然成功但代价极为沉重,在“申遗”所付出的10亿元中,贫困县湖南新宁县承担了4.5亿元。


  一些地方申遗的目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希冀申遗之后能获得巨大经济收益,也大多认为申遗成功后将“一夜翻身”。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景区票费的高涨会弥补其先期的借贷和投资,这才是一些地方不惜耗费巨资、大量借贷也要申遗的真正目的。殊不知一旦申遗成功之后地方政府面临的保护任务会更重,财政资金投入的会更多。以已获申遗成功的新宁县崀山为例,其目前一年的旅游总收入不过450万元,“申遗”成功以后,光每年的景区维护,至少需要上千万元。下一步持续的交通、道路等硬件设施建设,人员培训、服务方式等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即将进行的国家5A级景区申报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再加上政府提前以财政担保支出的1.55亿元贷款,除了本金之外还有巨额的利息,这样的沉重包袱靠贫困县的财政是根本不可能支撑的。如果也像杭州市那样承诺“还湖于民”、继续免费,这简直对一些地方而言就完全是一个“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了。


  因此,杭州市在申遗成功后做出的的“六个一”,尤其是不搞房地产开发、还湖于民、西湖继续免费的承诺,对于一些地方的“急功的利”的申遗思路是一个“提醒”。申遗成功后承诺“免费”,看似简单但意义深远,对于民生是件好事,对于其它一些想继续通过申遗而“捞钱”的地方官员,无疑是当头泼了一盆冷水。申遗成功后继续免费开放西湖,是一个全新的申遗成功后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景区的模式,这个“模式”的门槛无疑又是比较高的,对于不理性申遗的地方也是一个“倒逼”,一定会让部分“急功的利”拍脑袋申遗的地方多一份“理性”和“理智”。(来源:搜狐)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杭州西湖雪景 


       进入世遗时代的西湖勿忘“他山之鉴”


  6月24日,“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杭州市承诺,坚持“免费开放西湖”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坚决制止房地产开发项目;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十年磨一剑,西湖申遗全票通过,今天的“西子”浓妆艳抹,充满自信地走向了世界,这不仅是西湖的骄傲、杭州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确实可喜可贺。


  保护始终是西湖发展的主题,杭州对西湖近8年的综合保护涉及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水质治理等多方面内容,对西湖的“东南西北中”进行了全方位保护和整治。如今的西湖景观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10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日臻完善,成为景观元素特别丰富、设计手法极为独特、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相信进入了世遗时代,杭州人民一定会一诺千金,兑现“六不承诺”,让西湖更加靓丽,更加妖娆。不过,西湖申遗成功,别忘了他山之“鉴”,要防止出现“申遗负效应”。


  凡是申遗成功的中国世界遗产名胜景点,八方游客慕名而来,赚得盆满盂溢。以平遥古城为例。十几年前申遗成功,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有了一个放眼世界的大平台,产生了平遥走向世界、世界聚焦平遥的双向互动效应,旅游门票收入增加70倍。这是“正效应”。而所谓“负效应”就是申遗之后,突飞猛进的“旅游热”使资源捉襟见肘,不堪重负,结果不仅让世界遗产累得吃不消,而且还领受了“黄牌”。几年前,我国“三江并流”、故宫、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和布达拉宫六处世遗被亮“黄牌”。如丽江古城盲目地将原住的纳西族人口迁出来,牵一发而动全身,打乱了以人类为主体的原生态“生存链”。将世遗当作摇钱树,旅游开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必然要付出惨痛代价。


  与丽江古城之弊正好相反的是,为了此次申遗,杭州拆除了西湖周边50多万平方米有碍观瞻的违章建筑,搬迁了2000多户居民,减少常住人口7000余人,恢复1800多处自然景观。同样是搬迁人口,意义却大不相同。西湖的“边申遗边保护”告诉人们,对于所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都必须始终保持敬畏心境,所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无论是上天赐予的自然资源,还是那些美轮美奂的世界遗产,我们都没有权利随意挥霍。因此我们要说,远离西湖,就是真爱西湖。


  欣闻今年《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列入了杭州市的立法计划,期待西湖的成功能为已经成为世界遗产和正在申遗的景观提供经验,更希望西湖将“申遗负效应”当作一面镜子,始终高调保护生态,将“六不承诺”坚持到底!(来源:千龙网)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