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

  由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文物局协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的《中原文明 华夏之光—中华文明起源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落成开放二十年之际,与广大游客见面。6月20日上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开展仪式,仪式由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主持,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有: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副局长宋新潮、陕西省人大副主任吴前进、副省长景俊海、省政协副主席王晓安及国家科技部有关领导,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参加中国博协会议的各省、市博物馆界的领导、陕西省各地市文物旅游局、博物馆的领导,以及对陕西历史博物馆发展建设给予很大支持和帮助的社会各界友好单位的负责同志共160人参加了开幕式。
   
  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历程是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学术界非常关注的课题。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和唯一始终保持着文化延续性的古老文明,其起源与发展历史始终牵动引着龙的传人关注的目光。早在先秦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就发出了“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天问》。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描绘了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传说。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再次使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成为中外学术界广泛参与的重大学术命题。经过数代考古学家,以及其他人文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至20世纪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仍然存在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华文明何时形成、如何形成、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远没有得出一致的认识。因此,自2001年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委的组织实施下,开始了多学科的联合攻关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目的即是充分揭示早期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辉煌成就,回答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地域、过程、原因和机制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扩展视野,探讨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化进程的互动关系,进而通过与世界其他古文明的比较研究,总结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至2008年底,已经实施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三个阶段的研究,并将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及时展示、准确宣传研究成果,促进研究成果的社会化应用。2009年,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在京举办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是我国第一次以展览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历程,展览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此基础上,国家文物局继续会同有关省份和部门举办该主题的系列展览,在整体介绍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同时,有重点地介绍早期文明相关地域的发展历程,通过展览进一步告诉大家,多元中存在着相互关联,即多元一体,从多元走向统一,统一中又有多元,是中华文明的活力和魅力所在。
   
  在中国考古学文化六大区系划分中,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文化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地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中原地区(包括豫中西、豫北冀南、晋南、陕西关中在内)以河南嵩山地区和山西襄汾陶寺为重点, 找寻中国早期文明形成过程中“多元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多元”的内在规律。中原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多品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的形成和多样化的地貌特点,以及善于吸纳各种有利文化因素的开放心态,在不断抵御气候恶化和自然灾害影响过程中,将其文化和社会始终保持着较为领先的地位,最终在邦国之间的武力和文化角逐中占据有利地位,率先实现了从古文化向古国和方国的转变,最早建立王朝国家——夏朝。
   
  《中原文明 华夏之光——中华文明起源展》着重展现中原地区在中国早期文明中的核心地位,探索中华文明之花首开中原的动态发展过程,更是追溯中原地区从古文化-古国-王国的演变历史,着力表现中原地区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多元并蓄的文化发展史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陕西作为中原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史前文化自成系列,且与周边文化关系密切,例如,老官台文化(距今8000-7000年)、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客省庄文化,与河南、山西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还是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的重要影响地区。此次展览的举办不仅是对陕西在早期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的重新认识,也为陕西考古界提供了展示近年来史前考古新成就的难得机会。
   
  此次展览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汇集七省区24家文博单位260余件文物精品,采用多种现代展陈手段,用“远古家园 采耕大同”、“邦国之路 中原领先”、“王朝崛起 辐聚中原”三大部分历时性和共时性地展示中原地区从前仰韶时代(距今9000~7000年)-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龙山时代(距今5000—4000年)完善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及其与周边地区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正是在长期交流与冲突中,中原地区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优势资源合理配置,最先进入文明社会,从而成为早期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结构的核心,率先完成了从古文化向古国的转变,并最早以夏王朝的建立为标志迈进文明的门槛。
   
  此次展览的重点文物包括山西襄汾陶寺的玉器、彩陶礼器、乐器等;山西芮城清凉寺的玉器(玉璧、玉钺、玉环)、彩陶器;甘肃临潭陈旗磨沟出土的青铜器、金丝;陕西高陵杨官寨出土的大型尖底瓶和彩陶器;河南灵宝西坡、登封王城岗的陶礼器、新密古城寨遗址出土的精美陶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礼器等。
   
  这些器物都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中原地区考古成果的代表之作,器物本身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反映了这一时期,南北、东西文化交流在时空上的跨越,为中原文明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陕西省文物局博物馆处)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