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申遗面临的东西差异难题

有人认为,西湖申遗难与现今的“申遗热”密切相关,也有人认为,西湖申遗难主要是“现代化”惹的祸。但对于西湖申遗而言,另一个原因更不能忽视,那就是东方传统与西方观念之间存在的差异。

□项隆元,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主任

正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对包括杭州西湖在内的42项遗产进行审议,决定是否将它们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从1999年杭州市政府宣布西湖申遗,到目前进入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审议表决,西湖申遗已走过了整整12个年头。

有人认为,西湖申遗难与现今的“申遗热”密切相关,也有人认为,西湖申遗难主要是“现代化”惹的祸。虽然现在的西湖仍保持着“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但曾经隐藏在绿荫背后的古城早已被“现代化”的车轮碾压得面目全非。伴随着湖畔高楼的兴建,“一面城”变成了“一堵墙”。

但对于西湖申遗而言,另一个原因更不能忽视,那就是东方传统与西方观念之间存在的差异。

唐代白居易、北宋苏东坡、明代杨孟瑛、清代阮元等,他们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题咏西湖的名篇,更留下了白堤、苏堤、湖中三岛等西湖胜景。正是历代人们对西湖有目的的保护、治理和建设,并将文化属性有机地融入到自然属性之中,使西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审美领域中创造的一个经典范例。在东方的传统中,西湖成了中国人心中“天堂”的代称。

然而,当“天堂”西湖去找寻世界遗产中的位置时,却带来意想不到困惑。西湖应申报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抑或是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甚至在准备申报材料时还存在定性、定位的分歧。因为,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寄情山水”的美学观的影响下,东方传统中的自然与文化往往相互交融,难以分割。西湖便是这方面的典型。

好在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借用文化地理学的概念,在世界遗产的类别中加入了“文化景观”这一类别。所谓文化景观,就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然而,当西湖以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时,又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将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堂”有效地传达给外国专家。

西湖申遗文本的策划者和撰写者,避开了“天堂”的概念,而将西湖文化景观的构成拆分为六大要素,即西湖自然山水、城湖的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西湖特色植物等。显然,这更多地迎合了西方的观念,而淡化了东方的色彩。

虽然如此,我们仍然要为西湖申遗而喝彩。因为只有更多的具有鲜明东方特色的遗产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才可能有更多的来自东方声音,才有可能逐步消弥东方传统与西方观念之间的分歧。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