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专家:现代文学经典保护和使用矛盾日渐突出

在近日由中国博协文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的文学博物馆——现状与前景”学术研讨会上,郭沫若纪念馆副馆长李晓虹指出,因为时代久远和版本的复杂情况,使研究者由于不能了解初版本及版本演变的情况,给研究工作带来重重困惑。

李晓虹表示,在郭沫若研究中,许多问题与版本变化相关。如果不能从最初的版本资料出发,只是根据郭老去世后出版的《郭沫若全集》中所收内容做出判断,往往会与事实产生相当大的距离,甚至得出荒谬的结论。在学界越来越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回到原初的状态,从第一手的资料出发,在了解历史的真相的前提下,提出独到的见解,这是研究者必须遵循的原则。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解决版本书的阅读问题。

“但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是,由于现存版本书大多年代久远,纸张条件差,一些作品已经成为散页,有的纸张一触即碎,使用一次即会造成新的破坏,且册数有限,不适合借阅。因此,只能沉睡在库房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和使用的矛盾更是日渐突出”。据李晓虹介绍,为解决这个问题,郭沫若纪念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用几年的时间,将馆藏版本书逐步数字化,建成了一个具有便捷的检索功能的数据库,为研究者解决查阅原始资料的诸多困难。

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将拥有六个博物馆、纪念馆的现代文豪鲁迅与不止六个纪念设施的“诗圣”杜甫做了比较,为博物馆学、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个新颖的切入角度。他回顾了古代祠堂到现代故居、纪念馆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中国文学类博物馆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此类纪念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为当前文学博物馆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