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军紫砂艺术:投奔文化气质
之文
紫砂茶器从产生、发展到登上实用工艺美术的殿堂,跟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说到底,容器是文明的产物,紫砂壶则是文化的产物。紫砂壶因文人饮茶习惯的风行而产生,在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一代代工艺师在紫砂壶身上倾注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意识,这也使紫砂壶创作摆脱了单纯手工艺的概念。
道的风流
追溯紫砂壶的源头,无论有无史料记载,都与文化名流牵扯在一起。除去名人效应,其反映的更多是对某种文化气质的投奔,那便是道的风流。范蠡之浪漫,东坡之潇洒,也是紫砂人在创作时对于灵性和个人价值的追求方向。紫砂壶可以说是文人案头孤芳自赏的东西,与范蠡、东坡的逍遥自得有种一脉相承的隐士风范,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种文化气质也被紫砂人认同。
王锡军在创作《虚扁》壶时有意识地融入这一理念。此壶形扁而势不扁,肩平、盖平、钮平,产生重叠的平面效应,下半部的线条平滑如流,拉长了暗部的身型,使得虚实相生,长短相形。壶嘴的弧线十分平缓,没有刻意去表现壶口,只是自然而然地使曲线交合。“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这种顺其自然也是道家所追求的境界。壶名《虚扁》,在曼生铭文上镌的是 “止流水以怡心”,此壶也恰如高山流水,可怡情,可养性。
儒的雅致
无论素器的清雅端庄,还是大彬壶的浑朴敦厚,除了受紫砂艺人个人的喜好影响外,其流行与否则是由当时文人的审美标准来选择,其中儒士居多,壶中也涵盖了儒的审美追求。
中国传统文人爱思古,尚雅韵,选择泥料、设计壶形,十分注意古风古韵的承载与表现,因而做出来的茶壶,“敦厚”,“浑朴”,“砂粗质古肌里匀”,大小适应品茶的需要,迎合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文人们对大彬壶倍加赞誉,于是有“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的佳句。
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其卓然不群的形象入诗入画,象征知识分子处事傲然而不混同于流俗。王锡军的《高风亮节》壶也依此创生,全壶由16根竹节的外观组成,挺拔高古,腰间缠绕两根细竹,清新雅致,别有生机。竹子虚心,岁寒犹绿,直而不屈,有高风亮节的风范。
用作品来表达思想,既是个人创作理念的外露,也是对审美标准的反馈,可以看出紫砂壶倾向于高风雅韵的境界。
法的进取
《一柱擎天》壶形如其名,取“合欢”之壶身,壶盖有玉柱凌云之势,写意的曲把如挥毫泼墨的纵情一笔,全壶表现出一种男子汉顶天立地的气魄,擎天柱的形象。这把壶风格激越,能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正因法家是男性话语的极至表述,在紫砂壶的创作中,男性会更容易受到法家的影响,在壶中注入豪迈、精进、激越的气概。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万物以道为本源,法就是道,他们重法而不重古。法家有独当一面的自信和气势,这种内在的精气融入到壶中,使得壶大气非凡。清代邵大亨造壶的大度,有法家的进取心态,如《鱼化龙》,同时又摒除了法家的激进和偏颇,包容博大,是壶艺之正宗。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紫砂创作内涵的升华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王锡军的创作中,也都有意或无意地遵从传统文化遗留给人的审美标准,这种文化的脉搏纵观古今,一直在体内跳动,现代的紫砂壶创作,只有吸收古文化的优秀传统,才能了解紫砂,融入紫砂,在此基础上进行革新和再创作。
◎王锡军简介
王锡军,工艺美术师,知名陶艺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1971年出生于丁蜀镇陶瓷村制壶世家,1986年中学毕业后从事紫砂制作事业,至今已二十多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凭着对中华文化和对紫砂艺术的独特理解,他创作了一批寓意深远、格调高古、富贵大雅的艺术作品,在东南亚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广受好评。
2004年被评为世界杰出华人;
2005年《四方特奎》壶被无锡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