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连任市文联主席 陈川当选市作协主席

  陈川1960年10月出生,土家族,重庆黔江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中国作协会员。1977年参加工作后,曾当过知青、教师、秘书,曾任黔江地区民委主任、黔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同时,两届连任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之职,其代表作有小说集《梦魇》、《村庄》及中篇小说单行本《羊皮的风》,近年来发表的中篇小说《山之巅》深受读者的欢迎。《梦魇》还获得过全罗中立1948年出生,重庆市璧山县人,1977年~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曾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93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作为当代著名中国油画家、艺术家,其创作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父亲》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一代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重庆市作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于2日胜利召开,并于昨日胜利闭幕。会议期间,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与参会代表合影并进行亲切交流。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全国妇联副主席赵实,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市领导张轩、何事忠、陈雅棠、陈贵云出席了开幕式。


  大会审议通过了第二届市文联、市作协工作报告和市文联、市作协《章程》修改草案,罗中立再次当选市文联第三届委员会主席,陈川当选为市作协第三届委员会主席。


  重庆文学艺术土壤丰厚


  在开幕式上,赵实、李冰、张轩作了讲话。赵实对重庆市近年来的文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说,当前,重庆文艺事业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重庆市委、市政府为推动重庆文艺发展繁荣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有力保证。希望重庆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深入群众、热爱群众、感恩群众、敬畏群众,培养高尚情怀,追求德艺双馨,打造更多具有中国气派、重庆特色的文化品牌。希望重庆文联认真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重要职能,努力成为促进文艺繁荣的重要力量,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撑,培养文艺名家和青年人才的重要基地,团结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温馨和谐之家。


  李冰在讲话中说,重庆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光辉的红色岁月,有火热的现实生活,这是催生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的沃土。重庆文学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优势,比如有“唱读讲传”弘扬主旋律的社会氛围,有朝气蓬勃不断成长的作家队伍,有充满改革意味的文学激励机制等。希望重庆作家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向人民负责、向社会负责、向历史负责;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贴近时代,不断增加生活积累;重庆作协要全心全意为作家服务,真正成为“作家之家”。


  张轩表示,当前重庆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的全面发展需要文艺事业的繁荣昌盛,需要更多的文艺精品,需要更多的文化大家。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多出积极效益,不断开创重庆文艺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张轩对我市作家艺术家提出几点希望:第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始终;第二,坚持“三贴近”原则,努力创作更多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第三,发扬继承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第四,坚持德艺双馨追求,努力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文艺工作者;第五,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对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闭幕式结束后,何事忠会见了新当选的市文联、市作协全委会成员和领导班子成员。何事忠说,建设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新重庆的伟大事业,强烈呼唤文学艺术大发展大繁荣。希望广大作家艺术家牢记使命,珍惜机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和沉心静气、精益求精的精神,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多采撷鲜活的素材,多反映火热的生活,多讴歌可爱的人民,“又好又快”地推动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不断提升重庆在全国文学艺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4部打黑除恶作品将出炉


  截至去年底,全市40个区县全部建起了文联组织,不仅是西部第一,在全国也是领先。去年的全国影展上,我市27名作者的34幅(组)作品获奖,创下了我市直辖以来最佳成绩。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歌剧《巫山神女》等屡屡获奖。


  目前,市作协会员达到1385人,中国作协会员达到128人。六年来,我市出版长篇小说200多部,中短篇小说、诗歌等作品集500多部,《命运的迁徙》等6部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作协与市公安局组织了打黑除恶长篇报告文学写作组,共有4部长篇报告文学正在加紧创作,本月底可完成。


  声音


  罗中立:重庆太缺少大师了


  昨天的闭幕式结束后,罗中立很低调地默默走出大门。面对记者采访,他轻轻摇摇头,微微地笑着,“我属于超龄连任了。”他用四个字形容连任的心情:“信任、压力。”罗中立笑言,要少说话,多做事。


  压力从何而来?罗中立认为,虽然还是文联主席,但这一届和上一届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时代不一样了,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不一样。我们的文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新的起点,一定要有新的作为。如果还是老一套,肯定行不通。”


  在罗中立看来,重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要外练经济建设的“筋骨皮”,二要内练思想文化的“精气神”。一部《红岩》影响了好几代人,甚至外地人来重庆,都根据《红岩》中的描述,去寻找沙坪坝、磁器口。罗中立说,这就是一部文艺作品对一座城市的影响。“一本书、一幅画、一件雕塑都可以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都可以代表一个城市。”


  罗中立表示,与发达省市相比较,重庆文艺界的底子还很薄,缺乏大师和精品。“重庆太缺少大师了,和一个直辖市的地位相比还有差距。”他认为,这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性格造成的,罗中立称,文艺工作者们还要注重自身素质培养,“大师的出现除了外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文艺家自身的积淀!”


  陈川:年底推“80后”、“90后”丛书


  陈川走路很快,说话速度也有些快。虽然昨天事情特别多,但他还是停下脚步接受记者采访,没有不耐烦,他的眼神很真诚。


  在陈川看来,重庆本土的作品多,但精品少;作家多,领军人物少。“虽然重庆的文化积淀丰厚,但毕竟直辖时间并不长,以前也流失了一些优秀人才。”他表示,希望更多作家在个人文学功力和素养上狠下工夫,鼓励“出品”多样化、有个性的文学作品,并建立奖励制度。目前,作协开始与有重点作品的作家签约进行扶持,签约作家可以获得5万元补贴,去年首批10件作品签约,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现在年轻人的实力不可小觑,重庆作协会员中最小的只有13岁,可谓后继有人。”陈川说,“80后”、“90后”已经成了文学创作队伍中的生力军,下一步将下大力气打造这支队伍。他透露,今年底开始,将力推一批“80后”、“90后”系列丛书,并向社会隆重推介。据悉,作协还正在考虑对优秀的青年作家给予资金支持,让更多青年作家作品能够顺利出版。


  对于现在流行的网络文学,陈川认为其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但毕竟网络文学作品水平参差不齐,又缺少审查环节,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将继续关注,对有实力的网络作家也会给予重点扶持和培养,给重庆的文学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作为一名土家族作家,陈川透露,他现在正在着手创作一篇新的中篇小说,是描绘自己秀美家乡的故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