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屈子行吟图》1900万落槌

  新浪收藏讯 2011年6月3日晚间,北京保利春拍《好藏之-郭瑞腾博士藏中国传统书画夜场》在北京亚洲大酒店开拍。傅抱石的《屈子行吟图》从920万起拍,以1900万的落槌价被1827号买家收入囊中。《屈子行吟图》创作于1944年,镜心,设色纸本,84x113cm,约8.6平尺,估价为1000万-1500万。

  作品简介:

  此作写于1944年,正值日本侵华的黑暗时期,很多知识分子将屈原作为爱国主义的象征。在重庆,郭沫若于1942年撰写了五幕剧《屈原》,他说:“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傅抱石和郭沫若当时都住在金刚坡下,相隔不远,傅抱石很认同郭沫若的观点,亦创作一系列屈原像,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并希望借此唤起国民的战斗精神。

  这些作品尽管每件的风格都有所不同,但皆以屈原《楚辞•渔父》的前五句诗文为刻划基础:“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是屈原在投江前的状态,他当时被被朝廷所放逐,失魂落魄地在河畔徘徊,通过和渔父的一番对话,可知其仍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的形象塑造和年龄均依据郭沫若的考证:“在一般人的脑海中,觉得屈原很年轻,其实他的年龄并不年轻,而是因为他的精神年轻。我们断定他的年龄六十二岁并不过份……他的死因,并不是像一般轻薄者的怀才不遇,而是忧世愤俗,不忍看到祖国沦亡,人民流离无告。”

  画中屈原身着长袍,蓄发长髯,腰佩宝剑,缓步行吟于泽畔,神情抑郁,但右手正欲握宝剑之状,又显出一种坚韧不屈。人物以圆润、纤细、绵长的线条绘出,面部精确而生动,衣纹飘逸,头发和胡须以散锋重墨画出。岸边散乱摇曳的杂草和水上波浪以“抱石皴”皴擦而成,一些杂草直接以中锋画出,力透纸背,充满动感。整体既反映出屈原在江边徘徊时的复杂情绪,亦折射出画家在战乱中的愤慨和忧虑。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