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林书画:金石入画凸显深沉的感性方式(图)
早报记者 马俊
李宝林的画,线条粗粝墨色浓重,那些山峦和荒原铿然作响,一张宣纸似乎重达千钧。所以,展览取名“大山回响”十分贴切。但画出这么强悍的作品的李宝林,看起来却十分平和。中国画讲究画品和人品的一致,然而这位75岁的老者和那些充满力量的画面之间所存在的精神关联,似乎并不让人一眼就能看见。
在李宝林和他的作品之间有密码,最直接的钥匙可能是两次手术。在李宝林68岁的时候,他接受了第二次重大手术,为的是解除多年来帕金森综合征的困扰。在此之前,他的手总在抖,夹不住菜端不住水杯,这样的一双手,怎么能画画?这个疑问,为他治病的医生也有。在看到他的画册之前,医生根本不相信李宝林是个画家。但他就是用这双手画了很多年,画出了很高的成就。
帕金森的手术风险很大,运动神经和语言神经位置太近,弄不好就会失语。但李宝林愿意冒险。这个面部线条十分柔和、被戏称长了一张娃娃脸的老人,其实有着强悍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为了山水画,无论是身体上还是人生路径上,李宝林都曾经冒过险。50多岁的时候,海军师级干部李宝林,放弃了军中的一切职务和待遇,调入中国画研究院,全心转向山水画创作。这便是一次不亚于接受帕金森手术的重大抉择。支撑他作出这个重大决定的人,是他的老师李可染。
李可染在70岁的时候也做过一次手术。那次手术中,李可染截掉了3个脚趾。李可染生就交叠的脚趾,走路不太方便。为了行走山川河流、写生创作,70岁高龄时他终于对自己的身体下了狠手。所以,1989年李可染去世,对李宝林有着极不寻常的意义。老师去世后,几个弟子去给老师换衣服,李宝林负责的就是换袜子。当他给老师脱下袜子,一眼便看到了那双少了3个脚趾的残脚。李可染就是用这一双残脚,行走了那么多的路。老师70岁时还有如此的毅力和壮志,李宝林自问,自己才50岁,有什么事情是不敢尝试的?
现在,李宝林也被自己的学生环绕着。这些学生都有了出息,在各自的单位里皆是独当一面、发号施令的人物。但在李宝林跟前,虽然嘻嘻哈哈却是言听计从的。他们给老师张罗着办展览,为老师联络各路朋友、操持一切杂务。书画界的师徒关系就是这样,有些宗族结构下传统社会的意味。李宝林当年,也是这样嘻嘻哈哈跟着自己的老师的。
1958届中央美院国画系的学生,都是天之骄子。恰逢“大跃进”,中央美院打算用“大跃进”的方式办学。所以,由系主任叶浅予亲自出马,加上李可染教山水、李苦禅教写意花鸟,所以这个班有了一个大师级的师资团队。上完课之后,学生们还可以去老师家串门。叶浅予家里有很多收藏,他也不吝啬,随便就拿出一些张大千的作品给大家看。当时张大千去了台湾,在大陆他是被批判的。叶浅予也不以为意,他只谈艺术,不谈政治。李苦禅很健谈,他不光跟学生们谈艺术,也谈生活、谈《易经》,时不时还喜欢说点笑话。那时候政治运动频繁,但老师们没什么戒心,不喊标语不说套话,对学生有一说一。
话语最稀少的,就是李可染。这可能也因为他有些结巴,李宝林到现在还能模仿一下李可染先生说话的那副模样,然后哈哈一笑。因为结巴,李可染也就没有废话,都是言简意赅。说到艺术的时候,他也不太讲具体技法,大多是讲些规律。后来大家就把李可染在各个场合说的那些格言警句式的话整理出来拼在一起,都觉得很受用。那时候在中央美院,第一流行的当然是毛主席语录,第二就是李可染语录了。大家都在传抄,国画系的人抄,油画系的人也抄。所以,有人说李可染是个好画家,不是教育家,然而这个说法李宝林不认可。
李可染在李宝林身上打下了太深的烙印。1959年,李可染带着大家去颐和园写生。大家都很兴奋,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一早人都撒出去,晚上收回来时,发现每个人都画了好多。李可染就把这些画都挂出来,一一点评。最后总结语就几个字,“定下心来”。这几个字,李宝林到现在还时时念叨。万物静中得,不要急急忙忙画。先看景,看在眼里、看到心里,然后才可以动手。
李宝林说,早年间的先生们都是“大天才,笨功夫”。比如说齐白石先生,什么小事都很认真。别人求几个字,他不是一挥而就马上提笔的,先盯着纸看半天,然后在纸上叠出格子,再慢慢下笔。李可染这一点很像他的老师。李宝林的太太陈雅丹要去南极,请李可染给长城站题字,说好之后,几天过去没消息,再过几天还是没消息。直到快出发了,才打电话来让去取字。这事情看似结束了。李宝林和别的同学们去李可染家里都有个坏毛病,爱翻他的东西,翻桌子下面那些写废的纸张。翻出来一看,写了好多“长城站”。原来答应了要给“长城站”题词之后,李可染偷偷在家练了挺长时间。几个月之后,陈雅丹从南极回来了,去见李可染,他居然还在琢磨这点事情,说“城”字难写,当时那一笔要是再撇出来一点就好了。李可染的这种认真劲儿,对身为学生的李宝林来说,真是绝佳的身教。
李可染很酷,他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折服。所以三年级分专业的时候,太多人都选了他的山水画。这时候系主任叶浅予就出来干预了,说李宝林的人物画很好,就不要去学山水了。那时候其实画人物画吃香,在政治运动中人物画很有用。但李宝林就不能再直接跟着李可染学画了。这也是李可染的遗憾,多年后他还说,有个学生画得很好,可惜去学了人物画。
1986年,专工人物画的李宝林集中画了一批山水画,参加了在北京的画展。李可染来看了,说第一次看到你画那么多山水画,很高兴。历代画家,笔墨线条过关的没多少,你的线条很好。被老师这么鼓励了之后,李宝林的山水画便再没有放下。但要放弃人物画,彻底转型到山水画当中,他还在踌躇。毕竟画了20多年的人物画,颇有成就,有过好多成功的代表作,《惠安女》、《大会师》,哪一件作品都是响当当的。要舍弃这些成就和名声,不是易事。就在这时候,李可染去世,对学生作了最后一次点化。
现在看来,李宝林的转型相当成功。在当代画家之中,他是当仁不让的金石画派的传人。他的作品,精神上的脉络和老师李可染是一脉相承的。回溯上去,可直达道光咸丰年间的金石源头。道咸年间,一大批碑刻、青铜器方面的考古发现,促成了金石研究的兴起。而这个潮流很快在书画中体现出来。帖学转入碑学,书画同源,绘画当然也受了影响。在李宝林看来,那种拙朴厚重的艺术,对于从董其昌到四王所承袭的那一套儒家美学,至少是一种补充。在中和、温润、雅致,但失于柔弱的儒家美学,与深沉、博大、拙朴的金石画风之间,李宝林个人的审美趣味更倾向于后者。
金石画派的源头是一场从考古界和学术界波及开来的革新。所以李宝林对待水墨创新的态度很是宽容,他被很多人称作“开明的传统派”。对待实验水墨,他不太像很多保守主义者那样一概指谪、通通否定。他认为寻求水墨新路,精神可嘉。但必须要对传统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不然谈不上创新。他自己也一直在创新。他认为的创新,必须具备将传统水墨的程式导入当代审美趣味的能力。所以,在四处都是软玉温香、信息碎片的当下,他笔墨厚重、山水沉雄,凸显着更深沉的感性方式。修炼了几十年,笔墨都沉淀下来,内敛起来。笔墨线条是外化的形式,也是内在的心性和胸襟。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