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朱德在护国战争时期佩带的怀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朱德(1886-197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在他参加中国共产党前,曾是一个反对封建制度的斗士。

朱德生于四川省义陇县马鞍场李家湾的一个佃农家庭。原名朱代珍,后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阶。幼年入私塾。1909年在昆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同年冬参加中国同盟会。1911年在讲武堂毕业后,被派到云南新编陆军当副目(副班长)、司务长。在此期间,秘密向士兵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和同盟会在各地组织反对清王朝起义的情况。同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时任队官(连长),参加攻打总督衙门的战斗。辛亥革命后,参加援川军,支援四川起义军。1912年返回昆明,任讲武堂军事教官。1913年至1915年任滇军营长、副团长、团长。

1915年12月,窃国大盗袁世凯接受"推戴"为中华帝国皇帝,改次年为洪宪元年,公开复辟帝制。前云南督军蔡锷与云南将军唐继尧等,于同月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旋即建立云南都督府,组织约2万人的讨袁护国军,北伐袁世凯。朱德也参加了讨袁护国军,任第1军第3梯团第6支队支队长(军长蔡锷,梯团长顾品珍)。

1916年1月,护国第1军攻入川南,2月初向泸州发起攻击,一度占领泸州外围蓝田坝、月亮岩等要点。北洋军陆续抵泸后,护国军寡不敌众,退守纳溪等地待援。2月17日,朱德率支队自永宁火速增援纳溪。由于情况紧急,部队官兵饿着肚子便被调上棉花坡阵地。其第2营士气高涨,刚抵战地,即从正面反击敌人,迫敌放弃前沿阵地,后退数里。后因两翼友军未能配合进攻,朱德恐第2营孤军深入,命部队退回原阵地。

2月18日,北洋军吴佩孚旅再次向纳溪发动进攻。朱德率所部扼守阵地,顽强作战,部队伤亡严重,营长曹之骅阵亡。19日,护国军向敌反击。朱德率2个营附炮2门、机枪1连,由棉花坡向菱角进攻。由于北洋军援兵不断开到,护国军弹药不济,被迫于23日停止反击,转入防御。

2月下旬,朱德改任第3支队支队长。28日起,率部队再次参加反击作战。战至3月6日,北洋军伤亡惨重,护国军因弹药不济,人员疲惫,分路撤出纳溪至叙蓬溪一带有利地形休整。

3月15日,护国军第1军乘北洋军官兵厌战,物资补给极其困难之机,决定集中主要兵力分三路反攻纳溪。朱德所部第3支队加入主攻部队行列。17日,各路部队同时发起进攻。主攻部队由于步、炮协同配合较好,进展顺利。战至22日,朱德支队等已推进至距蓝田坝仅4公里的南寿山,威胁泸州。至3月底,护国军陆续收回失地,北洋军伤亡甚重,无力继续作战。

泸纳之战是护国战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战。朱德在整个作战过程中,英勇善战,显示了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战后不久便被提升为旅长。《近代战争馆》中陈列的这块怀表,就是朱德在护国战争期间佩戴的。这块普通的怀表,记载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早期的战斗生涯。

(图片文字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解放军报社网络部 联合主办的走进军事博物馆专题)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