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武昌起义胜利的标志铁血十八星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胜利的标志。武昌义旗一举,各省云起响应,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迅速兴起,最后导致清王朝的终结。

自1905年同盟会成立,推翻清王朝的斗争日益高涨。武汉三省扼九省通衢,工业集中,文化发达。那里的革命党人早就在孙中山的影响和指导下开展革命活动,许多同盟会员和知识分子投身营伍,在新军中做了细致扎实的工作,积聚了雄厚的革命力量。1911年9月,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武汉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组成领导起义的总指挥部,推举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起义总指挥,共进会首领孙武为参谋长,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制定起义计划、文告、印信、旗帜、符号等。十八星旗的全称是"铁血十八星旗"。旗为红色,象征铁血精神;十八颗星为十八个行省,以此代表全国。

由于事机不密,在10月9日革命党人预定起事的日子里,革命机关遭到破坏,许多革命党人被捕。彭楚藩等三人经严酷的审讯,坚贞不屈,高呼"民国万岁"、"孙中山和未死同志万岁"等口号,于10月10日凌晨英勇就义。尽管这样,起义还是在10月10日晚7时左右爆发。驻武昌紫阳桥附近的工程第八营,在革命党代表雄秉坤的组织领导下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随即抢占楚望台军械所。不久,新军二十九标、三十标、测绘学堂、南湖炮队、塘角辎重队等也相继起义,经一夜苦战,终于攻破湖广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全城。

10月1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军政府设在前湖北谘议局,门前两面十八星旗,随风飘舞;下面站立着十名威风凛凛的卫兵,代表革命军政府的建立。

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响应。十八星旗在许多省份悬挂。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十八星旗被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色,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

(图片文字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解放军报社网络部 联合主办的走进军事博物馆专题)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