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澳一号
“南澳一号”,原名“南海二号”,2009年9月25日改称南澳一号。它是一艘明朝万历年间,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附近海域的商船,沉没于邻近半潮礁(俗称“三点金”)27米深的海底。它最初被发现于2007年5月25日,船上装载的生活用具等文物而极具价值,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横跨宋、元、明三个年代,估计整船将有万件以上瓷器。2009年9月26日,南澳一号水下考古抢救发掘任务在汕头南澳岛正式启动。根据南澳一号沉船的特点和环境状况,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打捞方案,本次考古工作采用了不同于南海一号的作业方式。
南澳一号 - 发现
南澳一号位置图
南澳县是一个海岛。在南澳岛东南三点金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有渔民潜入海底作业时无意发现了一艘载满瓷器的古沉船。2007年5月25日、26日,南澳县云澳边防派出所根据线报,两次抓获非法打捞水下文物嫌疑人10名,查扣文物138件。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这批文物主要为明代瓷器。
这片海域立即被监控起来,广东省文化厅紧急调集10名水下考古人员组成南澳沉船水下考古队,委派海洋救捞作业船舶赶赴现场,控制沉船点,并向国家文物局、广东省政府作了报告。在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的协助下,南澳沉船水下考古队对沉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勘探,完成了水下摸探、采集和测绘工作,绘制出外围文物分布图、沉船平面总图和沉船纵、横剖面图,获取了大量的影像资料,采集外围文物近800件,加上渔民上交的200多件,总数超过1000件。
结合考古勘探资料分析,当时初步判定该沉船的年代为明万历年间,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青花瓷器。
´,´
南澳一号 - 定名
由于这是南海海域发现的又一艘保存较完好、满载珍贵瓷器的古代沉船,而且在1987年的南海海域发现了“南海一号”,而被命名了“南海二号”。因为“南海2号”沉没海域的海底能见度较高,可达5米左右,在水下摄影、录像、绘图较为方便。当年广东省考古所准备根据水下考古情况,制定一个最适宜的科学水下考古方案。
南澳一号 - 更名
2009年9月25日,根据南澳县当地政府和公众的意见,经国家文物局同意,这艘古沉船被更名为“南澳一号”。
´,´
南澳一号 - 海域位置
南澳岛濒临西太平洋,位于广东、福建的海上交界处,与古代著名港口泉州港仅“咫尺之遥”,自古是军事重镇、交通要道、重要贸易通道。明代粤东的海外贸易活动一度以南澳为中心,这里被称为南澳港,是国际贸易货物的转运、集散中继站和必由之路。明代南澳港是南商上下的必经之地,各国商船也多停泊于此地进行互市活动。每年四五月间,各地海上聚集于此,进行互市贸易。每当三四月东南风起,南澳商船纠集出航,由南澳入闽,入浙江等地贸易;八九月西北风盛,又满载丝织品与棉织品,扬帆顺风而下返回南澳,与本地海外商人贸易或远航东南亚贸易。潮州商人往来南北,获利甚巨。
有专家称,堪称广东发达海洋文明的印证,也有可能印证南澳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通道。这条沉船与“南海I号”,一西一东,两朵“姐妹花”交相辉映,为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增添了新的亮点。
´,´
南澳一号 - 文物价值
青花瓷盘上的侍女图案
船上出水的瓷器中最早有北宋的,最晚是明末的,涵盖了宋、元、明三个朝代。另外,宋代的酱色釉茶盏、明万历青花仕女大盘、青花“义”字大盘……根据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专家的鉴定,船上出水的近200件瓷器,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风格古朴,不少是喇叭口的青花大碗,其中10件可定为馆藏国家三级文物。
当年(2007年6月)船上出水的近200件瓷器年代介于宋到明之间,主要是粤东本地民窑的产品,有少量出产于福建漳州、江西景德镇。据推断应为明朝万历至嘉靖年间所产,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劳动生产水平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和广东陶瓷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潮州是中国古瓷都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唐代武则天时期,潮州瓷器就已远销罗马和埃及;宋代的潮州笔架山窑场盛极一时,韩江两岸‘沿江十里,烟火相望’,潮州因此有‘瓷都’之称;明代,潮州瓷器又迎来一个生产和出口的鼎盛时期。专家认为,“南海二号(即现在的南澳一号)”上出水的大量不同年代、本地窑口的民窑瓷器将对研究古代潮汕地区海外贸易状况提供非常珍贵的文物资料。
发掘情况
文物基本上为漳州市平和窑克拉克瓷的瓷器,此外还有景德镇产的彩釉瓷器以及金属器等。瓷器的主要类型包括青花瓷大盘、碗、钵、杯、罐、瓶等,此外还有釉陶罐、铁锅、铜钱、铜板以及锡壶等。在出水瓷器的纹饰中有人物、花卉、动物等图案以及汉字。如用莲花代表“廉政”的“廉”,用鹿代表仕途的“禄”。纹饰中同时还有绶带鸟、十八学士登瀛州、米芾拜石的典故等。数量最多的青花大盘直径在30厘米左右,内壁绘麒麟、牡丹、仕女、书生与花草等。
2010年5月1日考古发掘现场首次向媒体公布新出水文物后,到5月9日出水的完整或可复原文物累计已有千余件。
2010年5月9日,“南澳一号”被定级为“2010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号工程”。
2010年5月10日,有8箱文物出水,其中主要是陶瓷器,也有部分铁器、铜器等。
2010年5月20日,“南澳Ⅰ号”2号舱文物首次出水。
2010年6月11日,南澳一号出水最大的青花瓷器。截止到这天,共出水文物四千余件[参 7]。
2010年7月9日,截止到这天,共出水各类文物10241件。其中瓷器9711件,陶器131件,金属器100件(不含铜钱)
代表性文物
玉壶春瓶:
双龙罐:其表面画有两龙龙,罐的顶部有四个柄。[参 9]
彩釉瓷器
´,´
南澳一号 - 沉没原因
2008年5月,对“南海二号”进行过数次海底探摸的省文物考古所研究专家崔勇表示,船体保存较为完好,船上的甲板有10余公分厚,依然坚硬不朽。船上密密麻麻摆放着整摞整摞的瓷器。由于出水的200件瓷器绝大多数产自明代万历年间,依据专家经验,这艘船被鉴定为一艘明代商船。
崔勇还表示,“南海二号”沉没于20多米深的海底,周身也有柔软的细沙包围,尽管甲板裸露在海水中,但上面有一些珊瑚覆盖。有专家分析道,也许正由于附近多暗礁,许多船只过而不停,也许才保证了“南海二号”沉睡海底数百年而不被惊扰。也有专家初步认为,“南海二号”的沉没很可能就与触礁有关。
´,´
南澳一号 - 发掘打捞
勘探
专家潜入水下勘查打捞
下考古专家经过勘探,“南澳Ⅰ号”沉船保存较好,船体大部被泥沙覆盖。根据暴露出来的隔舱板和船体上部凝结物的状态判断,古船处于正沉状态,方向接近正南北向,初步判断古船长度不小于25.5米,宽度不小于7米。勘探测量数据显示,这艘古沉船上货物散布范围长约28米,宽约10米。古船的上层结构已不存在,但隔舱和船舷保存状况较好,由于船体表面覆盖有泥沙和大块凝结物,船体和文物受腐蚀和人为因素破坏较小,初步判断除船体中部的两三个舱体外,沉船其他部分及舱内船货保存较好。
打捞计划
2009年9月26日,根据“南澳一号”沉船的特点和环境状况,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打捞方案,本次考古工作采用了不同于“南海一号”的作业方式。考古队将首先在船体上部及船体附近区域布设水下探方,然后按照水下考古作业流程逐层进行考古清理、测绘、摄影和文物提取工作,预计整个考古发掘工作持续到2009年的12月中旬。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魏峻表示,尽管“南澳一号”与“南海一号”文物发掘数量和价值相去甚远,但可丰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各有价值。
2010年7月20日为期3个月的打捞工作,获得文物10000多件。
´,´
谜团
南澳Ⅰ号走私铜料?
明朝万历年间官府是严禁民间将铜料销往海外的,故有专家推测,铜材的发现或多或少佐证了“南澳一号”是一艘走私船的猜想。
从哪里出发驶往何地?
有专家推测这或是一艘从漳州月港出发驶往东南亚的商船。出水的两个佛教用品的喇叭口细颈葫芦身瓶子是重要的参考佐证之一,毕竟东南亚国家多信佛。[参 10]而且南澳一号出水了大量的汉字装饰瓷器,更加说明应该是驶往受汉文化影响的区域。
李旦的武装商船?
泉州市惠安县政协文史委负责人张国琳根据年代、地点、航线、货物以及身份这五点来推测这可能是属于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商集团首领李旦的商船。
有女性随船?
5月14日出水的一枚疑似曾经镶嵌着宝石的戒指,从该枚“戒指”的造型以及环状的粗细程度来看,似乎为女性所佩戴的戒指可能性较高。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