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潮: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开放的多学科研究方法 科学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历程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关怀和重视下,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部际联席会议的领导下,日前,科技部正式批复,将“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予以重点支持。今天,我们召开“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议,标志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期研究工作正式启动。我代表国家文物局对出席启动会议的科技部领导表示衷心感谢!对各课题参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更是唯一始终保持着文化延续性的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历程是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学术界非常关注的学术热点。为了追根溯源,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的形成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指导下,从2001年开始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2004年、2006年组织实施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期和第二期研究工作。国家文物局作为项目组织单位,参与了第二期项目的顶层设计和课题管理工作。第二期研究的时间范围设定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地域基本覆盖了史前文化的主要区域,研究的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截至2009年1月,已完成各阶段的预定目标,取得了以下重要进展。

  一、建立了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九五”期间,“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探索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相比,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研究的对象和解决的问题更为复杂、研究时限和地域跨度更大、研究领域涉及面更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立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协同解决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各学科之间还存在着不同认识,如学科介入、经费额度等方面存有争议,但是随着探源工程的不断深入,这些矛盾逐渐得以化解。大家一致认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科研项目,只有通过多学科的合作与协作,才有可能使中华文明起源这一重大学术问题真正有所突破。二期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联合17家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共同实施,并吸引了哈佛大学、伦敦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外一流机构的参与。通过考古学、历史学、动物学、植物学、体质人类学和空间技术、冶金技术、DNA分析技术等多学科研究和协同合作,使得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有效提升了我国在文明起源研究领域的整体学术水平。

  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的独特过程及背景、动因、机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若干新的论断,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同时,在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建立与实践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如,14C精确测年方法为文化谱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数据,也推动了我国14C实验室建设进入国际领先的步伐;孢粉分析技术的引入,对研究古环境变化情况提供了可能;脂肪酸分析方法的不断成熟,对探究古人类食物结构和食物链的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空间技术在考古调查中的应用,为我们从宏观角度认知古代遗存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项目共完成论文80余篇,发表32篇,其中外文9篇,SCI4篇,出版了环境卷、技术与经济卷、精神文化卷等4卷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成果丰硕。

  三、在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的技术装备水平;培育并建立了考古年代学、动植物考古、空间信息技术应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等一批行业重点科研基地。同时,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步入国际学术舞台,成为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支研究力量;一批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相继毕业,储备了一批高素质的后备力量,人才梯队得以优化。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中青年为骨干、学科交叉配置合理的科研团队,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可持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队伍保障。

  四、探源工程的实施和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认可。探源工程的许多重要的论文和结论性成果,在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刊物予以刊发,美国《科学》杂志(第5934期)也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封面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客观并积极地介绍和评价了项目取得的成果。为加强探源工程成果的转化与普及,科技部、国家文物局2009年主办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今年,国家文物局还将于5月18日和6月20日分别在沈阳和西安举办“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展”,向公众宣传中华文明的早期历史形成、发展,以及对人类文明进程的积极贡献。
 
  同志们,探源工程预研究、一期、二期所取得的成果和组织实施经验,为即将开展的探源工程三期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由于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多学科融合的难度,包括学科间的理解与合作,这些问题都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采取开放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切实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期的各项工作。就此,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要进一步认识全面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意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为中华民族“书写家谱”的伟大事业,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举措,目前已进入重要攻坚阶段。中国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什么?中华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什么?它对世界文明做出过怎样的贡献?这都需要我们以广阔的视野和宏观的角度进行理论探索,以多学科系统研究的方法去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历程的重要特质,这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对国际学术界的贡献,也是中华民族对国际社会的贡献。

  二、要进一步整合力量、共享资源、提高效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一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合作研究的大型工程,需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科学方法去揭示重大科学问题。不但需要考古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的努力,更需要自然科学领域专家的密切参与与合作。自然科学方法、手段的介入,将极大丰富考古资料的同时,提高了对资料和古代遗址的认识,使得考古资料、文献、科学数据相互印证,从而进一步理清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脉络。这就需要我们整合现有的科研力量,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实施联合攻关;同时,各课题之间应做到资源共享,相互支持、互相配合。要提倡开放竞争、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严谨的学风进一步推进探源工程的研究。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要积极吸纳国外高水平的学术机构和专家参与项目研究。

  三、要进一步明晰项目组织实施的重点和目标。探源工程每个阶段的目标和研究重点都是不同的,探源预研究、一期、二期都是有变化的,包括年代跨度、地域跨度的变化,也包括年代谱系、经济技术、社会与文化等几个方面攻关点的变化与调整。通过项目的逐步深入实施,使我们对探源工程的总目标更加明晰。第三期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时间、地域、过程、原因、机制等问题,不仅要追溯文明的源头,还要归纳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轨迹,概括不同地区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模式,提出较为完整的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为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各课题组要注重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不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于新的考古发现。很多时候,考古发现是可望而不可求的。要加强自然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对已有考古资料和实物进行多角度和深入充分的解读。要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新获取的资料和实验室数据,相互印证,得出科学结论。

  四、要进一步加强课题管理创新,提高项目实施绩效。要通过项目的实施,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装备升级、体制机制创新等5个方面进行统筹考虑,使各课题都围绕项目目标开展工作,使每一个单位和个人发挥出各自优势。我们在做第三期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的时候,考虑到在探源工程二期4个课题研究上,缺少一个总体研究环节,使得各课题组因选择遗址不尽相同,所得结论难以相互印证。为此,探源工程三期专门设立了整合研究课题。并且,为进一步整合各相关课题的成果和研究力量,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组建了项目执行组。项目执行组组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负责人担任,其职责是综合协调相关课题进度、资料共享,提高效益,确保整个项目目标的完成。项目执行组要广泛听取、处理各课题组的意见,汇集各课题取得的成果,形成中华文明起源的综合结论。项目执行组组长还要在完成项目阶段目标的基础上,具有前瞻性的提出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目标及人才培养、装备提升等保障措施。

  同志们,探源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是几代学者共同探索的重大学术命题。不仅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项目的组织部门,国家文物局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好服务。我们相信,通过各课题承担单位的通力合作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探源工程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