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 “我从我的时代走来”
昆明、重庆、上海、北京、石家庄,留下了他人生不同时段的生活记忆。女人体、花卉、水乡、民俗民风、异域风情的描画,寄托着他对生命的礼赞,对大自然的感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他把油画绘在扇面上,还想把油画绘在屏风上,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打通中西方文化的通道,传承古老的中国艺术。
他从他的时代走来,一次次带给观赏者视觉上的惊奇……
这就是费正,我省著名油画家。
涂涂抹抹中的自由表达
2011年4月,年过七旬的油画家费正,给美术界又一次带来了震撼! 100幅扇面油画作品,以中国的绘画形式,西方的绘画语言,新颖独特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展示给人们的还有一个油画家的艺术探索和追求。
这个名为《我从我的时代走来——费正作品展》中,元宵夜、舞龙灯、包饺子、荷塘月色、柿子树下、女人体、包粽子、世博盛会系列、亲临战火系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画家将对天地人的感悟,融在了自己的作品中。但不以写实的手法去描摹自然,而是用手中的笔和墨,以精神多于物质的方式去表达。
可以看得出,他随性地画着东方,也画着西方。他画北京、上海,又画了曾经去过的巴黎、柏林、布拉格、维也纳、佛罗伦萨;画了长江、黄河,又想起了心仪已久的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塔瓦河;画完北方的太行山、云南的梅里雪山,又想起了旅途中走过的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画着包饺子、包粽子等中国民俗风情,又想起了在巴黎度过的热闹的圣诞节、教堂里看到的神圣婚礼;画好泸沽湖畔的摩梭锅庄,又想起了施特劳斯的华尔兹……
费正说,开始只是把画扇面当作游戏,画了些荷花、风景。以后又逐渐把内容扩展,有了历史、战争、民俗、游记等题材。他就这样漫无边际地画下去,不知不觉中,竟成了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对话。他就这样兴致勃勃地,一张接一张地画着,思绪在东西方之间穿梭往来,灵感如精灵般一个个蹦跳出来。
著名美术批评家贾方舟认为,费正的创作非常平和,自己怎么生活,他的艺术就流露出什么,他今天在这边呆过,明天在那边有新的体验,对什么有感觉就画什么,所以,他的画内容非常丰富。他的创作最能够体现画家那种平常心。
在费正北京的寓所中,高高地悬挂着北宋画家范宽的仿真巨嶂山水《溪山行旅图》、《寒林雪景图》和李唐的大作《万壑松风图》;还有几帧明代画家文征明的扇面绘画。他说:“每晚就寝前我都会静坐观看,它们赋予了我一份心灵的安宁和澹泊,我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其中。门外铺天盖地的低俗文化,使我不堪忍受,在这片宁静中我远离了它们。”
精彩人生如珍珠串联
随着一个嘶哑的喊声:“发现目标!”测距手连续报着敌机高度和渐渐临近的距离……顿时火炮齐鸣。费正和六炮手一起飞快地搬起一夹夹炮弹,跟着旋转的炮身奋力送上托弹盘,回身抛出一个个笨重的空弹药箱。连续的射击两耳被震得听不见声音,在弥漫的烟尘中看不清四周,不知打了多久,炮声停止,再看脚下已布满灼热的空弹壳。烟雾渐渐散去,看见远处山边升起一片黑烟,敌机被击落了!全连将士异常兴奋。
最近,这一幕不停地出现在费正的眼前。那是1965年盛夏,他跟随炮兵某团参加了抗美援越。他向记者讲起那段难忘的经历,并感慨:“我是美院同届毕业生中体格最瘦弱的,但命运之神却安排我去从军。让我亲历战火,真正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对一个艺术家而言,真是难能可贵的经历。
但他的人生精彩之处绝不仅仅如此。
费正1938年生于重庆,童年在昆明海口的山脚下度过了抗战八年,和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比邻而居。费正小时候喜欢玩汽车,也喜欢画画。他经常拉着身为枪炮工程师的父亲为他画汽车。看到父亲画的汽车和真汽车一模一样,他喜欢极了,常常看着那些画入睡。他说,那就是他的绘画启蒙。
1946年,母亲带着他乘木船自重庆经长江三峡返回上海,勇闯三峡鬼门关,斗匪盗,经风雨,那一路的惊涛骇浪、提心吊胆给费正小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记忆。船到武汉,水面渐宽,远处的帆船在天际线上漂移,近处的江面穿梭着各种船只,码头前成群的木船整装待发,江上一片生机盎然。迥异的景象让他记忆犹深,日后竟成为他在美院毕业创作时的一幅画。
1949年,他和妈妈亲眼目睹了解放军攻入上海。“当时发生了激烈的巷战。母亲和我们四个孩子在一间教室的讲台下躲了整整一夜。黎明时分,一个戴着红袖章的士兵持枪冲进了楼。他向我们询问了楼顶的情况后,飞速奔上楼去,向对面及远处楼顶上的国民党残军射击。啊!这就是我见到的第一个解放军战士,他正在英勇战斗!”费正这样写道。
在上海生活的5年,已经是初中生的费正绘画才能小荷初露。那时他喜欢画领袖像,除了画马恩列斯毛以外,也画其他共产党领导人的肖像。在他的小屋里,挂满了伟人头像。
初二寒假,他所画的宋庆龄住所的速写和雕刻的斯大林木刻头像,被选送参加世界儿童画展,并到苏联及东欧各国巡展,后来还被上海的《新少年报》刊登。
1954年,他们全家搬到了北京。费正进入北京六中上高中。六中位于京城的中心,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它离中央首长办公的中南海仅一墙之隔,天安门、中山公园也近在咫尺。费正被雄伟神圣、瑰丽璀璨的北京城深深吸引,经常去北京各处写生,特别是天安门、午门一带。蓝天、白云、红墙、金色的琉璃瓦,这些色彩鲜艳的景色赫然跃入他的画中。
高中毕业,费正报考了中央美院,油画系只招九名学生。当时,美院附中的第一届学生也毕业了,他们已经过了四年的专业训练。油画系发榜后,他才得知有六名是附中的学生,而普通学校的学生只有三名,他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有很多全国一流的画家在中央美院直接授课,特别是学业的最后两年及研究生期间,费正受教于当年画《开国大典》的董希文先生。董先生由于创作出色,曾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他有一批画作热情地讴歌了新中国新时代,他还两次沿着当年红军的长征路线写生作画,带回了一大批精彩的作品。在他门下受业,为费正奠定了以后的艺术发展之路。
为爱来到石家庄
1969年,费正为了青梅竹马的爱人,从部队转业到了石家庄,被分配到石家庄动力机械厂工作,不久,他出色的艺术才华被发现,先后调入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画院等单位工作。费正对于东西方文化有着深厚研究,曾任河北美协副主席。油画进入中国有百余年历史,费正在我国属于第三代油画家,也是第一批将油画在河北发扬光大的艺术家,并在不同时期创作了大量精品力作。
当年,他画的《胜利在前》等很多领袖画被印刷成年画,进入了千家万户。
改革开放后,费正也迎来了艺术的春天,推出了云南系列、太行山系列、水乡系列等作品,他所创作的《老农》、《剥蒜》、《春》、《元宵夜》等都广为人知。
1986年,费正由中国美协派遣赴巴黎吕霞光夫妇画室进修,并举办了个人画展。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寻找属于中国文化的油画语言方式,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也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他的创作中,对水乡系列尤为看重,有的作品曾参加过全国大展,也发表于大小画册和刊物。他说“我断断续续画了二十年,数量不多,但在我心目中分量最重。儿时,我曾在江南乡间的田埂、草丛、河边、桥头嬉戏,这些作品也就以怀旧开始。随着不断画下去,生活层面上的这些内容逐渐地减少,画成为一种意象,疏离了叙述,增强了形式感。我早期被江南城镇文化熏染后又长期生活在北方所形成的精神气质和美学追求,寄居在这个黑与白的形式结构中。”
费正表示,他还要画水乡。水乡在变化、在发展,面对它只有用开放的多维的视角,才能获得更多的可能性。
为中西方架起沟通的桥梁
“我现在有一个情结,就是在中西方艺术之间找一个通道,这个情结在董先生作为导师时,我就已经埋下了,董先生讲了,我们要学西方现代艺术的东西,跟我们的民族艺术结合起来,有这样一个观念,所以我现在做这个事情。”费正说。
在工业革命时代,现代艺术达到了它的高潮,在电子时代,艺术形式也在发生着转变,当代西方,绘画、雕塑都死亡了,到处都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这应该是时代使然吧。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中国传统的东西,紧跟时代表现出来,走向当代,是我在不停思考的问题。但是,我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把老祖宗的传统都丢光了,全盘西化。
虽然年过七旬,费正童心未泯,老伴随手拿过几个车模来,还有一个俄罗斯玩偶,都是他的玩伴。他说,这些都是他喜欢的。走在莱比锡的大街上,他会给自己买一件时尚的T恤穿上,还要模仿着摆几个造型。这也是他喜欢的。
在费正的书桌上,放着一部叫《重屏》书,他目前正在研究屏风,准备搞装置艺术。他说:“艺术家应该紧跟时代。”他还设想着将中国画史上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场景描摹下来,让现代人去表演。
一位评论家说,费正是一个总是给人们带来视觉惊奇的画家,头脑中总是充溢着离奇的、别出心裁的想法。我们期待着他的装置艺术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奇。(雅昌艺术网转载)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