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化展》开幕

  2011年5月18日下午14时,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黄浦区人民政府主办,黄浦区文化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昆剧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承办,上海三山会馆管理处协办的《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化展》系列活动在三山会馆开幕。上海市文广影视局、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黄浦区政协副主席芮爱娣,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黄浦区文化局党委书记刘学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郭宇,上海昆剧团团长史建,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以及俞振飞夫人李蔷华等嘉宾领导出席并剪彩。参加开幕式的来宾还有,来沪参加全国昆曲研讨会的各地学者、昆曲传承人、表演艺术家、文博单位领导嘉宾、沪上主要媒体记者等300余名。
  
  开幕式当天适逢“5•18国际博物馆日”,也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十周年纪念日。上海市黄浦区文化局局长叶盛主持开幕式,首先由张岚馆长致欢迎辞,介绍了保护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并着重介绍了此次海上昆曲文化展。接着蔡正仁先生致贺词,他为此次昆曲展的召开感到由衷的高兴,对筹办单位为继承发扬昆曲文化作出的努力表示感谢。最后褚晓波副局长致开幕词,庆贺展览能在“世界博物馆日”和 “世界遗产日”这两个重要节日期间开幕,并预祝这一博物馆与艺术团体合作的创新纪念活动能够圆满成功。最后嘉宾剪彩,正式拉开了《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化展》系列活动的序幕。
  
  本次展览时间为2011年5月18日至6月18日。是今年上海市纪念“国际博物馆日”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上海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昆曲文物文献展。集中展出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昆剧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上海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徐希博、俞经农、穆伟杰和倪大乾先生所藏的117件珍贵文物、文献、史料和照片,反映了昆曲从明朝到现代的发展演变历程。特别突出了昆剧在上海发展流变的影响,也展示了为昆曲流传做出过重要贡献和影响广泛的近代名人,如俞粟庐、俞振飞父子,徐凌云先生,穆藕初先生,“传”字辈老艺术家等。
  
  展品中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清光绪六年吴友如绘《豫园宴乐图》、《点石斋画报•徐园采菊图》、昆曲名师沈月泉藏清光绪石印本《绘图缀白裘》、上海博物馆藏潘允端《玉华堂日记》原稿等文物,凸显上海在昆曲发展史上所做出的重要地位,以及昆曲对海派文化的影响。由俞经农先生提供的“江南曲圣”俞粟庐先生百年前的信札、中堂、曲谱等重量级文献,和徐凌云先生的许多珍贵照片,共同还原了历史上著名的“俞家做,徐家唱”,为研究俞粟庐先生、徐凌云先生和近代昆曲在上海地区的流传提供了重要史料。
  
  为更好地宣传宏扬上海昆曲,本次展览特别推出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特编撰,学林出版社出版的《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物述珍》一书。书中收集、发掘出诸多昆曲文字资料和珍贵历史文物,包括日记、文献、曲谱、书画、道具、图片、剧场遗址等,能让读者全面了解昆曲在上海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图文并茂介绍上海昆曲历史的书籍。
  
  展览期间,上海昆剧团还将献演5场,将静默无声的文物文献与声情并茂的剧目相结合,尽显“非遗”雅韵,为中外来宾和新老戏迷们打造别样的试听盛宴。
  
  本次展览,能让观众从时间和历史人物的角度对上海地区的昆曲历史有较完整的认识,了解上海这座城市对于昆曲流传和保护的重要意义,更希望通过展览能进一步提高大众对于“昆曲”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唤起全社会对中华戏曲艺术瑰宝的保护意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