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弟:做个有思想的制扇人

  在苏州城东一个有不少年头的居民小区,一幢相貌平平的普通楼房,一间小小的北屋,让各地苏扇爱好者闻香而来的“曹小弟制扇”工作室就藏身其中。

  曹小弟读中学时就听到了苏杭雅扇驰名中外的说法,好奇心起,他用零花钱买了把普通的竹折扇,他对拥有的第一把折扇很宝贝——天热时只用蒲扇绝不舍得用折扇。对扇子的这段情愫,最终成为他与苏州折扇结下一世之缘的开端。

  1980年曹小弟如愿进入了苏州扇厂,从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做造型开始学艺,他拜杨长云为师,杨长云的父亲是当年的制扇名家杨春来。杨氏父子不仅精通扇骨造型技艺,更重要的是非常擅于创新。这一点对曹小弟影响至深。三年后,学有所成的曹小弟开始独立制扇,不断取得成绩,数年后,他进入扇厂设计室工作。

  1991年前后,曹小弟调往苏州檀香扇厂工作。虽然同为折扇,但是材质的不同,也使得竹折扇与檀香木扇有一些区别,比如,檀香扇的小骨多而密,开好每片小骨的准确度大大提高,小骨根根尺寸精确、厚薄均匀,平整度才会好。一般人要把扇子拿到手上才会有感觉,行家里手却只需要“搭一眼”就基本能立判高下了。有了在扇厂的扎实基础,再比照檀香扇在精度上的高标准,曹小弟站在苏扇家族两大门类的技术制高点上,对自己的作品提出了更高要求。 30岁那年,每天按步就班的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曹小弟内心深处按捺不住的创作欲望,从那一年开始,他发愿要为自己的手艺做点纪念——每年认认真真做一套12把木扇。于是,此后的15年中,他利用工作之余,在家中的一个小房间里,做出了整整10套扇子,这期间,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这项工程。

  2010年1月,盛情难却之下,曹小弟应武汉的一位好友相邀,参加了当地举办的一个”长物展”。有趣的是,展览之名“长物”就是主办方取自明代苏州人文震亨的《长物志》之名。在这个由苏州人开启的经典奢侈品展览上,曹小弟展出了他的10套120把精美折扇,艳惊四座。收藏爱好者和当地媒体予以高度关注,请价之声不绝,可是,曹小弟却婉拒了所有的请求,“只做不卖”就这么出现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作为自己技艺的记录和纪念,120把扇子已经成为曹小弟制作水准的一个标杆。在他向记者展示这些像年轮一样精确的作品时,他小心翼翼地戴着白手套。一套采用顶级印度老山檀香木制作的折扇,从整块原料上开料后,曹小弟几乎让每一片小骨之间的木纹路都像“通景”那般完全接缝。在这样的要求下,曹小弟制扇的精确度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准——同一规格的扇骨,不管时间上有先有后,扇面可以完全互换。

  “惟手熟耳”是人们过去对手工艺人的一个基本判断,但是曹小弟却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到手中的造型刀上,他对苏扇技艺传承的思考丝毫没有局限于小小的工作间。“一把折扇的料要好,这一点很重要,好料加好工,才是好成品。很多提供竹子的人都知道,我选择原料最挑剔,他抱一捆来,我一根也挑不出,是经常的。 ”“制扇艺人的成才率很低。因为学艺肯吃苦远远不够,要有目标,要有悟性,面对一模一样的材料,你要动得出脑筋。如果条件允许,我愿意带有一定制作基础的年轻人做学生。 ”“苏州折扇从明朝开始到现在,品种在慢慢增加,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文人的加入,使折扇的气息得到提升。对于这门艺术而言,最可怕的就是克隆。师傅做十成,徒弟学到九成,再下一代做到八成,技艺退化,会埋没这个行当的。 ”“创新不是没有基础的乱创,你起码对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扇品风格有所了解,在古人没想到或没做足的地方努力,这样才算得上超越。 ”

  (来源:姑苏晚报)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